“十五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前言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县“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支撑茶叶、家居、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贸易、商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县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根据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上级相关规划要求,并结合全县物流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县按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富民强县”发展思路,持续深化“3691”重点布局,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促进全县物流业健康发展,市场规模与主体逐步增长,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社会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物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物流产业稳步增长2025年全县物流量1129.5万吨,其中,农产品物流量48.8万吨,工业物流量1036.1万吨,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量44.6万吨;2025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59.05万件,同比增长40.28%;2025年全县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25.2亿元,较2015年增长42%,年均增长7.3%;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3亿元,较2015年增长32%,年均增长6.4%;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20.5亿元,较2015年增长35%,年均增长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7.8%降低至2025年的15.5%o(二)物流通道逐步形成路网规模显著增加,截至“十四五”末,全县公路网总里程70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公里,国省道313公里,农村公路6646公里,县域公路网密度达253.22公里/百平方公里;国省道路加快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省道4条,全县国省干线网络进一步完善;外联内通水平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依托广巴高速、广巴铁路,构建了西接、东联巴中、北通陕西的对外物流大通道;县域内部物流通道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乡村公路路网里程不断增加、路网密度不断提升,全县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三)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县工业物流主要以建材家居、工矿产品、机械制造等为主,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体系。截至2025年底,全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扶贫产品营销中心1个、东西部协作电商示范店7家、乡镇电商服务站3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01个,引进快递物流企业12家,本地注册物流企业54家,全县商贸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达到96%,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四)产业物流需求稳定增长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8.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2.09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48.59亿元,增长2.6%0农业物流需求方面,以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和优质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为主的“1+3”农业产业体系,正不断释放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工业物流需求方面,中国西部O绿色家居产业城片区、东西部协作共建产业园正加快建设,食品饮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物流需求;服务业方面,以农副产品、家居建材、茶叶产业为主的现代特色商贸体系已初步构建,第二轮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正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体系的建立将带动城乡配送和电商物流快速发展。第二节存在问题(一)创新发展理念不足现代物流业已从发展以运输、仓储为主要功能的传统物流阶段转入以物流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阶段,随着5G网络+AIBCDE(AIBCDE分别表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发展,物流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目前,全县物流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也尚未全面普及。(二)设施不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联系通道十分单一,对外联系通道主要依赖广巴高速,到成都、重庆、西安等区域中心城市需要绕行或者巴中。同时,全县路网分布不均,呈现中部密集、南北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随着南部和北部特色农业和生态康养旅游业不断发展,我县对交通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三)行业基础相对薄弱截至“十四五”末,全县共有物流企业有54家,注册资本大于100万的企业占比约为21%,多数企业注册规模较小,物流市场主体力量薄弱。同时,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效率低下,物流行业总体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滞后全县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技术成果应用较为滞后,多数物流企业仅安装了财务相关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等,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物流园区信息管理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等应用较少,仓库多以传统仓库为主,配备了叉车、少量货架等设备,物流作业基本以人工与机械混合作业为主,机械化作业水平有待加强;当前物流企业开展业务仍采用传统电话、微信方式,企业应加强应用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网络货运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物流业务。(五)物流人才缺乏全县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大部分从业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多以低端劳动力为主,抽样数据显示,从业者中高中以下学历占比达到87.66%,助理物流师及以上职称的从业人员仅占0.92%,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整个行业缺乏规范自律、服务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同时,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物流规划、供应链管理等领域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而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工作又相对滞后,致使大部分物流企业管理模式仍然传统粗放。第三节机遇挑战(一)面临机遇政策叠加带来新红利。近年来,国家、省、市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支持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创新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十五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等八大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作为川陕革命老区,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推出实施,将有利于县抢抓政策机遇、用好政策红利。“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省道4条,国省干线公路里程由最初的75公里扩大到313公里。G5京昆高速公路汉中至段(境)扩容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S301檬子至天星段公路正加快建设,全县国省干线网络进一步完善,外联内通水平不断加强。同时,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大都市交通干线的核心交汇点,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带”两大经济区域互动合作的重要枢纽性节点,这一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有利于发挥“中介效应”,主动接受两大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发挥城市群重要连接点的功能,在承接东部地区和成渝一关天城市群产业转移、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具有发展机遇。目前,随着消费渠道的不断下沉,我国物流业在投资、增长热点和焦点方面都出现逐渐从东部向西部转移、从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转移的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城乡双向循环现状正在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物流正在释放巨大发展潜力。同时,县作为创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重要物流节点和东向物流门户,将有望吸引到更多项目落户,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目前,经济处于增长新周期,随着及周边地区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增长空间。农产品方面,随着及周边县区的农产品不断扩大销售渠道、缩短流通链条、降低流通成本,农特产品的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消费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生产方面,在制造业趋于精细化的背景下,及周边县区工矿、机械、家居等制造业企业将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物流运输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二)主要挑战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一是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占产业比重较大,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因素影响,生产波动性和风险性较大;二是产业发展同质化和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全县工业产业主要依托于能源化工、家居制造等,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等问题,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三是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与现代农业和工业配套的先进服务业发展滞后,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四是县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实现规模扩张,对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往往难以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品牌产品;五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环境资源约束,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现代工业持续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城市交通压力、环保压力逐渐增大,全县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物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第二章发展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实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以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为抓手,大力实施市委“1345”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县委“3691”重点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红色、中国茶乡”。同时,以提高物流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为主线,以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夯实物流基础、培育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为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一)集群发展,资源整合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核心,充分整合全县物流要素资源,促进全县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商贸流通,通过物流业的融通联结作用,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管理与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建设、多式联运建设等,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二)产业配套,区域协同深入挖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川陕甘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商贸流通、文化交流等发展机会,坚持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业、生产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物流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县产业竞争力。(三)强化基础,注重绿色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畅通物流大通道,做好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打通关键节点。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鼓励快递物流使用新能源车,推动绿色发展。(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服务向增值服务、高端服务领域延伸,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扭转“散、小、弱”的发展格局,提升现代物流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五)创新转型,注重质量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抢抓“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高效物流行动计划,重点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交通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通过创新推动物流业转型发展。第三节总体定位按照“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发展理念,抢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机遇,以茶叶、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以家居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等工业为基础,以整合物流资源为突破口,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