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docx
“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目录市区“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态势4()发展基础4(二)发展形势5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10(一)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10(二)大力构建创新平台载体12(三)借力学校和科研院所提升创新能力13四、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13(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13(二)全力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14(三)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14五、实施成果转化工程,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应用15(一)持续加大科技成果产出15(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5(三)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16六、实施创新人才工程,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16(一)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16(二)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17(三)精准聚集高端创新人才17七、开展创新赋能现代工业行动,夯实科技支撑18(一)推进数字赋能产业发展18(三)推动制造业高端绿色智能融合发展19八、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助力魅力建设22()发挥园区创新主干功能22(三)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23九、开展创新生态优化行动,丰富活力内涵25(一)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5(二)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创新26(三)完善科技评价监督和信用机制26十、开展科技惠民行动,服务幸福建设27(一)推进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27(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28(四)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29十一、开展科技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助力善治建设30(一)加强基层治理科技支撑30(二)推进行政司法协同保护30(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建设30(四)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31十二、保障措施32(一)强化组织领导32(二)完善落实创新政策32(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32(四)加强规划实施考核评价32“十五五"时期,是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发展态势()发展基础"十四五”以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坚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抓改革、育主体、建平台、谋转化,奋力推动国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科技和知识产权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五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实施国省市区四级科技计划项目52个,到位资金2472.459万元,居全市前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年均增长20%,投入强度位居全市第二。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1家、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5家。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数量居全市前列。创新人才不断壮大。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1项,柔性使用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8名,推荐评选创新领军人才30名、创业领军人才26名、创新型企业家15名,引进研究生人才195名(其中博士2名),回引籍成熟型优秀人才112名、返乡创业能人4.58万人。创新产出不断提升。授权专利1400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2项,实现成果转化产值158亿元,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加计扣除、科研人员减负等政策措施,大力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张清单"落地见效,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更加高效透明。科技惠民成效显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创新为了人民重要论述,抓住民众科学素质提升、健康安全、发展致富产业等重点,做实科学技术普及、社会科技、脱贫攻坚和定点帮扶服务。科普工作更加务实,围绕科普受众和民众急需分类施策,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00余次,发放实用技术、卫生健康、安全环保等各类科普资料10万份,受众10万余人次。推进创新平台、科普基地、场馆向公众开放2万余人次,全社会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聚焦脱贫攻坚,"科技兴村在线”解决技术需求11900条,群众满意率96%以上。(二)发展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我区作为市主城区,担当推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重任在肩。从国际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大国博弈和战略竞争加剧。制造业回流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叠加,全球产业链分工转为能自主掌控的区域产业链分工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突破前的“裂变期",即将带来巨大的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抢占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高端环节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对各国各地区影响深远。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基调,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同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乡村振兴,以及J11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加剧了国内县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我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区域来看,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召开后,省市相续出台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创新发展迎来了最佳的历史窗口期。借助政策机遇和区位优势,摆脱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惯性,必须下力气解决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短板,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等全面创新,加快把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提供动力引擎。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省第十二次当代会、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区委八届十六次全会、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对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聚焦强化五大”科技支撑,实施主体培育、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四大工程,聚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赋能、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优化七大行动,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人才集聚新高地,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全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领先发展的源动力,勇担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新使命。(二)基本原则1 .坚持深化改革。积极融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思想障碍,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2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主导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3 .坚持重点突破。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明确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统筹资源,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工作,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4 .坚持企业主体。面向市场和经济主战场,推进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和创新成果产出转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知识产权和创新要素在市场中高效流动和配置。5 .坚持开放合作。突出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集成国内外科技、智力等创新要素和资源的能力,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主要目标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幅8%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例不低于5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家。创新要素加快聚集。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达1.5%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持续增长。科技人才布局更加合理,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协同创新高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实施一批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相关科技项目/办同推进共性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资源集聚更加紧密,科学文化素养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保护更加有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0年,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活动更富成效,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体制健全,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创新资源集聚,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创新高。表1市区"十五五”及2035年科技创新发展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2035年属性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50.66070预期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091.52预期3研发经费年均增速%>10>10预期4高价值发明专利量件162838预期5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家3350100预期6高新技术企业数家122040预期7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亿元110200400预期8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万元124024805000预期9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91218预期注:*为翻番指标三、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一)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型头部企业、单项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创板上市。发挥龙头企业牵头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的深度融合、融通创新。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装备、产品等迭代升级。支持企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力争在十五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稳步增长。专栏1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发展重点1 .创新主体发展顶层设计。按照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工业领域大力培育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农业领域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