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势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十四五”时期,市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上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紧紧围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固废治理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并持续向好,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五五”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出新绩、不断开创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区新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建立。(1)建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关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全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研究环境污染防治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分工。制定出台了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保工作责任。(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定出台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将环保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一票否决”指标进行考核。二、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环境空气质量。2016-2019年,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2)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全区主要河流锦江河设和尚田、九龙洞、健全和漾头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20162025年,其中和尚田、健全和漾头断面均符合地表水I类标准,九龙洞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11类标准,水质状况良好,符合功能区要求。饮用水源:2016-2025年,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其中,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3)声环境质量。2016-202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环境噪声均符合各类别功能区的要求;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状况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区以工程减排为主要抓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措施,对所有直接和间接排放工业废气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制度,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各部门齐抓共管,实现减存量、控新增,圆满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十四五”期间完成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和减排任务。四、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和完善了大气污染网格化监管工作机制,禁燃区内已全面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全区2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部拆除,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共计5619辆,报废注销其它老旧车辆8714辆。完成市区内23个加油站、59台油罐车的油气治理。督促辖区在建以及停建工地认真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的规范化管理要求,重要路段实行重点管控,雾炮车实行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喷雾作业,硬化路面3000余平方米。严厉打击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检查烟花爆竹销售点172家,查获违规燃放案件2起。完成1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建成灯塔污水处理厂、漩水湾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坝黄、漾头、云场坪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先后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厂10家,网箱养鱼498口。完成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鹭鹭岩)取水口上移和规范化建设,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天生桥)及灯塔办事处暗塘供水点、和平乡供水厂、漾头镇冷水溪水厂、滑石乡罗家寨井水、滑石乡集镇水源点等5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成和平乡和平村、矮龙村、桐木坪乡桐木坪村、环北街道大坳村、漾头镇九龙村、瓦屋乡瓦屋村、滑石乡白水村等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明确17名区级河长、46名乡级河长和村级河长96名,开展清河大行动并坚持巡河活动。完成主城区锦江河段14个排污口整治。(3)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依据市区2018-2025年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方案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按照“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要求,围绕农药、农膜、化肥、畜禽粪污治理等内容,建立网格化管理、定期协商、督查巡查、动态监管4个机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取缔散养户57户,全区规模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均达80%以上,农药化肥使用实现零增长。稳步推进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92%以上。(4)在固废治理方面,常态化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推行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引入区综合利用固废等项目,初步形成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出台区尾矿库、镒渣库“一库一策”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尾矿库、镒渣库闭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完善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成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站点128个,村级及种植基地回收桶覆盖率100%o全面推进医疗废物集中规范处置,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5)农村环境整治,按照区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将生活垃圾转运至海创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置,实现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全覆盖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7.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实现全区70个涉农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全区户厕改造率达80%以上。(6)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五、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存在问题整改责任分解机制,加强整改进展情况的日常调度、汇总及上报,中央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涉及的33(27+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信访转办102(43+59)个已全部办结;省第二轮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19(8+11)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信访转办件71(53+18)个已全部办结。同时,加强了组织领导,深化了思想认识,举一反三,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突出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确保问题解决在前端。六、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开展环评审批工作。一是坚持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作为控制新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准入门槛,杜绝高能耗、高污染。2016年以来,审批的建设项目共260个。二是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事项服务流程,完善审批事项目录。三是完成区103个“未批先建”等环保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改。七、环境监测、监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两河口、天生桥两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指导完成辖区9家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完成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市武陵冶化厂、市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有限公司等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联网任务和省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相关工作任务,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5%以上。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让企业自觉守法。巩固提升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环境执法“双随机”,先后多次开展了涉重金属行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及辐射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了全区环境污染隐患大排查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遏制了环境污染事件发生。2016年以来,依法查处超标排放、未批先建、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共计112起,处罚金额578.61万元。八、夯实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知行合一。一是以生态环保教育“五进”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环保宣传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二是围绕环保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和“保护母亲河”,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世界环境日集中宣传活动。发放环保宣传资料1万余份,制作发放环保宣传袋5000余个。三是进一步拓展了环保宣传渠道,及时在政府网站公开环保有关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四是开展“线下”活动。组织辖区群众、学生、社会组织、企业员工等共计12期600名代表先后参观了市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有限公司、海创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市环境监测站3家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五是举办生态环保专题培训5期。第二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一、历史遗留问题仍待解决。一是2005年以前,建筑及室外排水技术规范标准要求低,城市老城区市政排水系统与建筑内部排水系统,多采用合流制设计建设。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科学性、联系性,未充分考虑预留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排水管网建设改造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市政道路、房屋等建筑物配套排水系统的审查、建设、验收等环节,因长期缺少专业监管导致雨季大量地表径流进入污水收集管网,一旦超过输送负荷易发生溢流入河、进厂污水浓度低以及错接、直排、混排等问题。中心城区污水问题属于工程类问题,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撑,区级政府受自身财力、融资困难等影响,彻底解决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整改。二是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生态修复难度大。由于时间原因,部分历史遗留砂石矿山主体灭失,以前收缴的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不能满足现行治理方案的资金保障。且原始开采不够规范,开采遗留坡面较为陡峭,加之受地域、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砂石矿山治理修复效果很难立竿见影。在砂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上,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原则,植被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存活率受土壤、空气、水分等环境的影响,一般都需要两到三年的养护和补种,短期内治理效果难以呈现,导致矿山恢复治理周期长,且受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或农业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恢复现状易遭受破坏,后期管护难度较大。二、推进汞镒等重金属污染防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工作,推进耕地土壤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推进历史遗留尾矿库土壤污染防治、河道底泥清淤等工作开展,减少汞等重金属排放,降低周边土壤环境风险。以汞镒污染防控为重点,按“消化存量、控制总量、杜绝增量”的工作要求,严控相关园区和涉重金属行业排放,定期开展涉重金属行业聚集区等重点管控区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状况监测;对关停退出及停产整合的电解镒企业,全面拆除生产设施,做好拆除过程污染防治及拆除后的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整治工作。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合作。三、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全区畜禽养殖场点多面广,养殖户文化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主要采取就近还田的模式消纳粪污,增加了监管难度,如果还田不当和还田过量容易引发环境风险。我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地下溶洞和地下水系丰富,集中连片耕地少,推广发展机械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进展缓慢,加上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频率仍然较高,仍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四、空气质量管控压力大。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梵净山和雪峰山之间,地势内低外高,当东北方向大气污染物在东北风携带下,沿着输送通道向地区传输时,到达后因南面和西面高海拔山体阻隔,污染物在城区累积上升,容易出现本地污染物浓度高于上游地区的现象。同时,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污染也给环境带来影响。加之城区在建项目不断增多,城乡接合部及城区部分公共路口路面破损未及时修复,导致道路两侧、交界处存在除尘死角,降尘、吸尘不彻底。受区域输入性、地域特征、少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保持稳定有一定难度。“十四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仅为94.2%,环境空气形势较严峻,压力较大。五、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滞缓。区已采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方参与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目前,建成运行的只有2座乡级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