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序号4一、现状基础和态势5(一)发展基础5(二)发展环境7(三)存在问题8二、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2三、发展重点13(一)转型升级传统商贸13(二)提质发展现代物流15(三)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18(四)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业21(五)聚力发展服务外包业24四、实施保障26(一)加强组织建设27(二)优化发展环境27(三)强化规划引导27(四)强化要素支撑28(五)推进项目实施28(六)加大宣传力度29序言市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处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一千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的集中覆盖区,在“十五五”时期必将形成更加突出的比较优势、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往往以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衡量现代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融合作用和贡献度也越来越大。“十五五”时期,区现代服务业规划将按照时代背景,依托空间地理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区的产业定位、城市定位、空间定位、功能定位,以现代化、高端化、高质量为导向,支撑区的整体崛起,最终使城市品质更加现代,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成为成渝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区。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提出了“十五五”时期市区服务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保障等内容,是指导全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一'现状基础和态势“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服务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出台贯彻落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加快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决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措施等专项性指导文件,全区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加,结构更加优化,优势产业成效显著,发展质效不断提升,服务业已成为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一)发展基础贡献作用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区坚持以服务业为龙头,持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构建“5+4+5”现代产业体系。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39.77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93.15亿元,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5.95%,增长到2025年的59.4%,服务业增加值和占比均实现了翻番,实现产业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从财税收入看,服务业是重要来源,2025年全区税收9.22亿元,第三产业税收6.49亿元,占全区税收的70.4%。从外贸来看,2025年实现外贸进出口9.84亿元,同比增速达127%,规模占全市49.72%。区先后被评为省电子商务示范区、省服务业强区、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质量效益快速提升。“十四五”期间,区以城南新区、白马产业新城为两大主战场,以城南新商圈和国际物流港为平台载体,以商贸、金融、康养、文旅、物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集中引进、集中推进,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实施服务业项目60个,同比增加20个、增长50%,年度投资40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81.8%。服务业项目占产业项目总数的53.57%,占全部项目总数的25%。在区注册的服务业企业不断增加,由2015年的2202家增长到2025年的3105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5%o产业融合走在前列。从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关系看,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忠利艺术喷泉厂利用电商平台顺利拓展海外业务,于2019年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华玉板簧、兴明泰机械、汇鑫制药等工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做大跨境电商贸易。从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关系看,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新经济形态与农产品销售关系日益密切,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区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等一系列展示展销活动,柠檬等产品外销至俄罗斯、印尼等国家,2025年销量达一千吨。耀你易企播科技有限公司等电商企业到花洞村、狮湾村开展直播带货,实现柠檬、桑藕等“扶贫”农产品销售。(二)发展环境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加速服务内容、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球服务数字化时代来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全球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分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进一步推进“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服务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新的消费服务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转型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了发展新要求,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省内看,全省总体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服务业已逐步走出粗放发展阶段,进入接续新旧动能、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具备良好条件,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具有天然基础,未来将在兼顾量与质中实现转型升级,持续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红利加快转化为新动能,为服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巨大空间。从全市看,省委“一千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区域势能将持续抬升,新的城市定位提出更高要求,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经济的增长亮点。全市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为服务业改革创新、开放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从全区看,市委市政府作出再造一个“产业”的战略构想,提出“产业向南、内自一体”的产城空间拓展思路,为区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要按照“创新开放活力区、现代产业新城、滨水公园城市”的发展定位,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更好推动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三)存在问题区服务业发展仍处于爬坡上坎、蓄势转型的关键期,“十五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敏锐应变求变,更好推动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1 .现代服务业层次不够高。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不足。多数服务业平台仍集中于传统领域,软件和信息、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平台占比偏低;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储备不足,整体缺乏一定的市场集聚度和话语权,服务业主体的数字化、现代化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2 .重点服务业特色不明显。商贸方面,消费环境有待提升;商贸流通方式和业态以传统型为主,体验消费等新兴流通方式和业态偏少,企业整体规模不大,资源整合能力较弱,流通组织程度和效率偏低。现代物流业方面,物流业基础设施与产业的融合度仍有提升空间,各地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降本增效的要求也势在必行。文化旅游业方面,文化旅游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存在着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文旅业态布局存在短板,缺乏特色民宿、高端酒店等新业态。健康养老方面,部分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薄弱,新建项目土地瓶颈突出;社区养老功能不够完善,养老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养老服务业积极发展需要。服务外包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业态不够丰富,企业规模小,行业竞争力不强。3 .创新氛围依旧不浓。创新积极性不强。部分传统企业发展电商,但没有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成效不明显,线上销售业绩不佳。扶持针对性不强。现代服务业规划、政策更多围绕产业做大、企业育强,具体业态培育导向性不够突出,许多处于孵化期、成长期的新兴服务业企业享受不到政策。产业深度融合不足。宏观政策层面,对融合协同性谋划和前瞻性规划有待加强,缺乏从制度协同、营商环境优化、融合业态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政策布局。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规模和层级上较弱,向制造业输送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战略为引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发展、高能发展、融合发展和数字化、特色化、品牌化升级,全力塑造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着力构建支撑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活力区、现代产业新城、滨水公园城市”提供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提升传统与培育新兴相结合。有机结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实现双轮驱动。积极挖掘运输物流、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支持传统服务业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先进技术标准、高等级服务规范等进行改造整合,发展新物流、新商贸。大力推进金融服务、新经济、研发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新服务产品发展,将潜在服务需求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服务业和经济发展制局点。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结合。加强空间指引,培育一批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平台,加快集聚高能级服务业机构和标志性重大项目,加强高端服务要素集聚,强化服务输出能力。加大服务业人员培养力度,改善服务业政策环境,提升服务业科技含量,促进硬件建设现代化、标准化,软件建设多样化、特色化,促使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双重融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抢抓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选择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注重特色、以点带面,形成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同时站在促进区域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服务业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推动现代服务业整体全面发展。坚持自身发展与借力发展相结合。坚持内外统筹配置要素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实现自身发展借力发展相结合。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用足用好各类试点发展机遇,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创新政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服务业企业内在活力和动力,推进优势企业规模扩张。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开放。(三)发展目标到“十五五”期末,服务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品质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新时代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构建,在成渝地区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到203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80亿元,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以上。产业结构呈现新特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商贸流通、特色餐饮、现代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到2030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30%以上;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发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