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1(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二)发展现状6(三)存在问题9二'发展要求与需求预测11(一)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11(二)发展要求13(三)需求预测16三、总体思路21(一)指导思想21(二)基本原则21(三)发展定位和思路22(四)规划目标25四'"十五五期重点任务28(一)构建对外联系综合运输大通道28(二)打造全县畅达的国省干线和快速公路网30(三)提升客货运输现代化服务水平31(四)推动省级"四好农村路向国家级提质扩面34(五)提升"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能力34(六)森林防灭火道路和航空防灭火设施建设35(七)打造绿色智慧的交通运输体系36(八)构建协同联动的行业治理体系37五'资金测算39六'保障措施40(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40(二)实施可持续战略、促进发展保护平衡40(三)积极筹措资金、防范投资风险41(四)健全交通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44(五)加强建设养护管理、注重建养并重44(六)加强运输安全监管、保障运输安全45(七)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节能减排46(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461 .附表一:县“十五五”综合交通建设项目总表2 .附表一:县“十五五综合交通重点建设项目3 .附表一:县“十五五”综合交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4 .附图一、发展基础(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 .区位县下辖,面积平方公里,县域总人口万,是大雅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同时也是中国桔橙之乡、中国民间嗔呐艺术之乡、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和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区位条件优越。按照中央、省、市的发展部署,县已成功列入中央“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和眉雅乐新兴城市半小时经济圈;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分类发展、分类考核的工作方式,也被列入了全省57个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县。图1-1县在成都经济区的位置示意图(1)交通区位机场:县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90公里,距正在建设当中的天府国际机场120公里。铁路:熨巨成昆铁路站30公里,距川藏铁路蒲江站22公里,规划建设的市域铁路S5号线、蒲丹洪铁路、沿江铁路穿境而过。水路:县距乐山港60公里,依托已经开工建设的岷江航道复航工程和规划建设的港,水路运输将更加便捷。公路:广洪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351线横贯东西。十五五期间,将着力构建''一空三轨两高三快综合交通网”(一空:A2通用机场;三轨:S5号轨道交通、蒲丹洪铁路、沿江铁路;两条高速:广洪高速、彭峨高速;三条快速路:G351、Sle)4、S401)的综合交通网络大格局。(2)经济区位,因城北红色有棱、状若飞旗的赤岩山而得名。古称齐乐郡,自隋开皇年间建制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涌现出了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煮、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等历史名人。建于北宋时期的“大雅堂”,曾藏有黄庭坚手书的杜甫诗碑三百余方,被誉为“诗书合壁”的人文遗韵,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即典出于此。现代农业:是被农业部命名的“中国桔橙之乡”,以不知火为主的特色优质桔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冻耙,高山云雾老峨山仙茶,被称为北纬30°的味觉奇迹。乡村旅游:有佛教入蜀第一山“老峨”风景区,“九龙山”森林公园,备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八景之一幸福古村落,全国最美乡村“梅湾湖”风景区等。机械制造:在机械设备制造产业上已有50多年的基础,拥有国际一流、国内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装备、精密检测装置,制齿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围绕齿轮核心零部件、工程建筑机械、起重机械、轨道交通四大类产品加快引进和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关联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重大装备、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的同步轮、账套供应基地,逐步实现“齿轮一部件一整机一高端装备”的全产业链发展。新型建材: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拥有柯美特型材、澳力鑫新型建材以及华兴陶瓷等国内技术和产品质量领先的重点企业。下一步,将坚持绿色、低碳、环保,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和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方向,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大力推进新型建材产业,新型环保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包装材料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新材料:县已形成中科兴业-高性能复合材料、明宏光学有限公司一光学仪器产品、宇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高档体育产品、兴晟锂业有限公司-电池级锂产品和成都澳力鑫-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正加速集聚。将大力发展改性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一代信息产业、农业新技术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等,加快引导新材料产业在全县的落地生根,同时不断延伸其关联产业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交通基础:突出“航空引领、轨道突破、高速畅达、干道成网”发展思路,主动向大通道、大枢纽靠近,加快构建“一空三轨两高三快”综合路网。城市建设:实施“中优、北进、东融、西拓”区域发展方针。拓展城市空间,完成橘园新城规划及城市设计,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内顶尖城市运营商,力促整体招商落地,加快新城“崛起”。加快老城更新,全面完成生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有序推进片区开发。民生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提升办学条件;补齐卫生领域短板;优化公共服务。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14年,2019年1月经省政府批复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地处天府新区全域协调区和成渝经济区、成绵乐发展带。2 .经济发展“十四五”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稳增长任务加重的情况,县上下深入贯彻省委、市委系列全会精神,紧扣县委治丹兴丹“136”总体布局,践行“丹心如初、和美大雅、事在人为、共襄齐乐”的精神,全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指标增长迅猛,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十四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从2015年的50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71.4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2.8%,前四年年均增长7.2%,预计2025年达75亿元。“十四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总量累计超过300亿元,相比“十二五”期间增长3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速增长,前四年年均增长8.28%,是“十二五”末的L5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快,“十四五”期间预计累计超过19亿元。2019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781元,19770元,前四年年均增长6.31%、9.47%,分别是“十二五”末的L38倍、1.44倍。但是县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市下游水平,2019年,全县人均GDP达4.46万元,低于全市人均GDP4.6万元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省人均GDP5.1万元的平均水平,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县经济社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但对标平均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县除了特产、特色水果传统产业,十四五期间还形成了陶瓷建材、齿轮机械、钾钠化工和新兴产业四大产业。围绕建设产业新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0.1:54.7:25.2调整为2019年的18.1:35.2:46.7,但对比市三次产业结构14.4:38.2:47.4,县第一产业的占比不仅高于高于市,还远远高于全国水平。2012-201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图3-4县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十四五”期,县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相继出台配套改革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乡空间格局和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提升。2019年城镇化率达43.53%,较“十二五”末提升5.77个百分点,但低于市47.83%水平,更低于全国城镇化率(60.6%)水平,整体较为落后。(二)发展现状1、“十四五”交通运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1)交通投资和建设里程创历史之最。“十四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约18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25倍,先后S401线丹夹段、丹蒲段等省道改造29公里,开工建设S401线丹蒲快速路段和S104线丹名路34.9公里,新改建仁杨路、奔康大道、中桂路、张中路、生态旅游环线等县乡道71.6公里,新(改)建桥梁5座。截止2025年底(县乡道调整后),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574.891公里,县乡村道路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2)交通运输实现四个“第一”。“第一次引入PPP模式”建设交通。融资18亿元用于丹蒲快速路、丹名路及农村公路建设,2018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评选为全国57个“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之一。全省第一笔交通引导基金落地。国家乡村公园PPP项目成功争取交通行业引导基金,成为首个使用省交投基金的项目县,开全省先河。“第一次成立国有公司经营交通运输事业”,完成城市公交国有化经营改革,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公路和旅游第一次融合”,公路首次同步规划建设“绿道”,着重“路文路游”一体建设,把桔橙文化、端淑文化、农耕文化、大雅文化融入公路文化。(3)建管养运并重道路品质显著提升。建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路管员”的路长制,县道、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经费首次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完成群力超限固定检测站(11级)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机械化养护中心和应急保通中心;乡镇交管站、村养护站整合养护经费和村运行经费开展乡道、村道养护保洁。统筹整合运力资源,实现了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客运中心站国有化改革,全县新开通城市、城乡公交6条线路,完成改建二级客运站1座,完成四级客运站3座,通乡镇、通村客运达100%。(4)交通运输服务行业增优提质增效。“十四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客运量1293.3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2047万人公里,货运量1765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37911万吨公里。全县有二级客运站1个、四级以下车站5个,道路货物运输企业1家、机动车维修企业(二类、三类)共计62家。营运货车218辆,计2390吨;客运班车69辆,计1271座,开通各类客运班线16条;拥有城市客运出租车40辆、公共汽车35辆,城区公交线路6条(城郊公交线路3条)。全县拥有道路运输企业2家、公交公司1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3家。2、“十四五”路网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建设,县交通运输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十四五”期县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2025年底,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574.8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1条国道G351线16.887公里,2条省道S104线21.06公里、S401线34.516公里,县道公路21条203.79公里,乡道公路33条165.41公里,村道公路83条123.22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27.96公里。国省干线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87。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为98.64%,高等级公路(二级及以上)比重为14.44%,三、四级公路比重为84.20%。交通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道路结构趋于合理、道路运输水平明显提升、交通综合辐射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县依据市实施“突出南北向、加强东西向、完善市域网”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以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为目标,以交通建设投资、养护管理、交通营运和配套设施建设等为重点,不断扎实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稳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县域“一高速一国道两省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纵横交错的城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县公路建设情况表(2025年)行政等级合计(km)按技术等级(km)等级公路等外高速一级二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