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区坚定贯彻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战略部署的关键五年,也是加快建设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市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体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收官时期,在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间节点,编制市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指导区未来五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是区“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与形势第一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聚焦“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各项指标任务,深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一、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是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全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顺利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显著。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四五”以来,区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国考断面岷江大桥从2016年的地表水IV类提升至2025年表水H类,省考断面毛河桥江桥从2016年的地表水劣V类提升到2025年地表水III类;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o空气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十四五”以来,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优良率逐年上升,优良天数比例从2016年的61.8%逐渐增加到2025年的86.6%,超过市定目标任务3个百分点(市定目标为83.6%)。Pg.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实现环境空气质量六参数全面达标、重污染天气清零。其中,2025年区PMz5年平均浓度为29.5微克每立方米(市定目标为43.2微克每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53.5%。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区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形成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完成20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和质控,完成4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的土壤环境隐患排查、整改和土壤监测工作。截止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完成观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水气土预警体系建设,建成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1个,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固体废弃物有效处置率逐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区深入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作,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逐年上升。20182025年,全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总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8-2019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总量增加676.153吨,增幅为33.9%;2019-2025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总量增加251.35吨,增幅为9.4%。危废往年结存量逐年下降,2025年较2018年,往年结存量减少420吨。二、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十四五”期间,区将年度目标任务对应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各职能部门加强项目建设运营监管,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按期完成、稳定运行。通过综合采取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清洁能源改造、工业企业达标治理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2016-202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削减31.9%、氨氮削减67.9%、二氧化硫削减59.0%,氮氧化物削减26.4%,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三、城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十四五”以来,区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一轴两核”、“一园两翼”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是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路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截止2025年底,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66个、新村聚居点16个;二是龚家堰扩容完成大坝枢纽工程,增加水库最大蓄水量742万立方米,水库蓄水量达到1065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全区的供水能力;三是新改建彭祖新城、城西等9座污水处理厂(站)和27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2.8万吨;四是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4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87%,较2015年提升2.1个百分点,城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2025年9月3日,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挥部,进一步压实了创建主体责任,明确细化了任务分工。同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76个、国家级生态家园50户、市级生态家园200户、县级生态家园9734户、市级农业生态园区1个。五、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持续提升“十四五”以来,区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投资约400万元统筹开展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建设了全新的环境监测大楼,保障了1500平米的标准监测业务用房。2016年完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能力提升建设,新增臭氧、一氧化碳、PM。三项指标,监测项目扩至六参数。投入超过350万元扩充购买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离子色谱等大型仪器,夯实区级监测站的基础监测能力。积极开展执法大练兵,结合省市区各类专项行动和突击检查,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试点工作。创新推进“电监管”试点工作,已在全区30余家企业安装试运行,先进经验得到生态环境部交流推广。将“双随机、一公开”环境执法工作与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等工作有机结合,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积极推进便携式空气颗粒物浓度测定仪、无人机、走航监测车等智能监控技术手段在生态监测、大气污染源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环境监督执法效能。表1-1市区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指标2025年目标2025年一兀成情况实际空气质量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65.9(6参数)86.6一兀成县城细颗粒物(PM2.5)浓度(ugm3)50.329.5一兀成水环境质量岷江大桥断面(岷江)水质类别总磷0.33mgL,其他指标为IV类II类一兀成桥江桥断面(毛河)水质类别总磷0.33mgL,其他指标为IV类(2019年)III类一兀成土壤环境质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100一兀成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100一兀成生森林覆37.737.87一兀态环境质量盖率(%)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1531.9一兀成氨氮28.267.9一兀成二氧化硫2559.0一兀成氮氧化物9.8926.4一兀成第二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有待持续攻坚“十四五”以来,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区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指标总体上均呈现稳步持续改善的趋势,但个别环境质量指标与“十五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五五”期间,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持续攻坚。一、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待巩固“十四五”期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上升,但臭氧问题日渐严峻,其中2025年45个污染天中有34天属于臭氧污染,臭氧已逐渐成为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牢固。“十五五”期间,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将成为区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工业排放占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比例相对较高(“十四五”期间工业排放废气占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比例均为90%以上),VOCs排放量呈增加态势,VOCs与NOX协同治理、精准治理能力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模式,臭氧和VOCS治理难度较大,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有待进一步巩固。二、小流域整治有待进一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区水环境虽得到明显改善,但部分流域仍不能稳定达标,流域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雨污管网建设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活污水未实现全部收集;二是养殖污染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未治理彻底,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三是农田面源污染治理需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仍需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三、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依然不足“十四五”以来,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持续提升,但环境监测能力和执法能力仍有不足之处,与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缺乏挥发性有机物与土壤监测能力,污染源快速和应急监测设施设备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二是水和大气自动监测能力不足,不能全面实时掌握水、气环境质量现状,无法为精准治污提供科技支撑,智慧化、智能化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第三节“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面临机遇国家和区域重要发展战略提供有利背景。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一级支流岷江区域),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既是一份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战略的推进,区将有更高平台参与产业协作、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协同提升。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趋势提供新动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三期叠加”期需要政策改革提供长效机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更需要政策改革来提供抓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与监管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对区生态环境系统从业人员治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从而促进业务能力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不断提升系统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面临挑战现代化精准治污能力提升难度大。在现代化环境监管方面,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底子相对薄弱,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精准排查污染成因,进而实现精准治污将是区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是区“十五五”期间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群众满意度与滞后的供给矛盾亟待解决。当前及“十五五”时期,全社会民众环境意识逐渐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公众参与、社会监管共治将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态势,群众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满意程度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长效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将逐渐凸显。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要求”核心要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省委“一千多支、五区协同”新格局要求、市委“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品质立市,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重大部署的落地实施,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的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减污降碳为总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美丽。第二节基本原则战略引领,问题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