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我市“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山水公园城市”发展战略,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五五”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市“十五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20262030)。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十四五”以来工作开展情况(一)基本情况202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1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5所、小学23所(含6个校区)、九年制学校10所、初中11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2所、职高1所、特教学校1所。民办幼儿园91所、小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初中1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全市共有学生92126人。其中:公办幼儿园9599人、小学36582人、初中13695人、普高7696人、职高4836人、特教168人。民办幼儿园13002人、小学2868人、初中3468人、普高212人。全市共有教职工5147人。其中:学前教育Hl人、义务教育3582人、非义务教育1318人、直属单位136人。(二)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L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教育系统基层党建质量和水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市委教育工委,建立市民办教育行业党委,基层党组织数、党员数分别由49个、1308人(2015年)扩增至167个、2864人,实现教育“两新”党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动公、民办教育党建一体化管理,创建市中小学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校4所,市蓉城先锋示范基层党组织2个,市廉洁学校2所。2.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学前教育。启动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管理有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99.71%,全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0%以上。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市一级幼儿园增加至3所。幼儿园教师学历和资格持证上岗率显著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幼儿园16所,新建幼儿活动用房面积达1.5万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教玩具、电教设备等,总投入资金2900多万元。(2)义务教育。城乡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市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布局规划(2017-2035年)要求,加快推进中小学新(改扩)建步伐。“十四五”期间,我市统筹利用各类资金约3.5亿元,新建九年制学校2所,改扩建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7所,并启动新建小学1所。新建各类校舍约4.2万平方米,改建校舍约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6390个。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积极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十四五”期间,投入专项资金约6000万元,维护维修和风貌改造校舍约8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约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740万元,进行“厕所革命”学校33所,改造厕所面积约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6608.57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齐配足教育信息化设备、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等各类教育设备。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全面实现区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深化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教育发展机制,借助镇街区划调整契机,优化农村学校布局,整合农村初中学校4所。全面实现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的统一和“三免一补”城乡全覆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均衡指数为019,居郊区新城第1位;基础教育社会满意度居市第2位。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得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品质明显提升。启动并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水平显著提高。“十四五”期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提升到100%O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3.3%0义务教育阶段市新优质学校增加6所达12所,市级以上阳光体育、校园足球、艺术教育等各类特色学校由13所增至67所。(3)高中教育。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提升普通高中学校优质化水平,普通高中更加优质特色,中学积极探索“领航高中”和“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校”建设,一中“云慧智”市特色高中建设有效推进,顺利通过市特色高中评估验收。石室白马中学成功创建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省二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3所。完善新高考改革设施设备配置,提高了考试规范化保障能力,实现普通高中规范化考场全覆盖。“十四五”以来,我市高中入学率提升1.2个百分点达99.2%。普通高考一直保持市郊区新城前列。连续多年获得市“优秀”等级表扬。(4)职业教育。“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技能人才和工匠。职业教育成绩斐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职教学生连续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石化工业学校入围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名单,被市教育局批准为第三批特色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和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应用专业被确定为试点专业,被省教厅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注重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与驻彭国企合作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与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培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注重与省内外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联合办学,促进中高职衔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5)终身教育。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工作站”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成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岗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充分开发和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建成一批市市规范性社区教育学校、规范化社区教育工作站、学习型示范社区和老年教育示范教学点,崇尚学习和热爱学习成为社会风尚。(6)特殊教育。十四五期间,建成独立的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托特教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40个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制发市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2017-2025)市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实施方案等各类制度方案,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辅、“送教上门”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市白鹿小学、军乐中学资源教室被评为市示范性资源教室,特教学校组团在市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团体奖2项、个人奖16项,特教学校分模式分层精准送教上门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被评为市十七个精品课题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98.5%,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稳步推进。(7)民办教育。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民办教育得到进一步规范,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3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出台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5-2025年)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入治理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行为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为先,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推行“县管校聘”,市域内干部教师校长每年交流比例达15%以上。“十四五”期间补充教师508人,其中引进普通高校师范类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475人,市外优秀教师17人。评选市级学科带头人180人、骨干教师1561人,市级名班主任、名校长445人,培养特级教师104人。建立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8个;市教师发展基地校4个。全市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20%以上,形成了以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乡镇骨干教师为层级带动的骨干教师梯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每年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近4000万元。健全教师培训培育机制,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700万用于教师培训,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全覆盖。教育扶贫成效显著,获省2018年度省内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中小学工作先进集体。全面推进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建立教师校长交流轮岗长效机制,支持乡村教育发展。完善教师荣誉激励机制,评选市级及以上优秀教师2000多人次,省优秀乡村教师5人、省优秀乡村少年宫辅导员1人。4 .教育资助全面覆盖。全面实施“三免一补”、精准实施资助政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应补尽补、应助尽助、精准资助。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应贷尽贷,大力扶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十四五”期间,享受贷款4750人次,共发放贷款金额3325万元;落实帮困助学、学前教育资助满覆盖,普高、中职国助金、普高、中职免学费等学生资助共计11586.56万元,惠及195108人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资助资金每年完成预算金额2800万元。5 .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市教育经费统筹运行,共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581584.33万元,其中:教育事业费454723.72万元,教育费附加24167.51万元,其他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02693.10万元。投入政府性基金安排的教育经费604.60万元,实现财政经费对教育事业的全额足额保障,“十四五”期间较“十二五”期间教育投入净增22.48亿元,确保了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和“两个只增不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落实,教师收入整体提升,城乡和校际间教师收入差距消除。二、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得到显著发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家生育政策调整,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区学位供需相对不足;二是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三是高校布局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五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六是教育经费需继续加大投入。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L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2 .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3 .坚持安全发展原则。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牢牢把握“两个大局”,保证师生生命安全和教育平安稳定。4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立足教育市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5 .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6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7 .坚持促进公平原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