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docx
“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乙、刖三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的问题。2019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抓紧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思路报告编制工作的预通知,要求各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保障水安全等发展目标编制规划报告。“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我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一千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是我市推进“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和“成都都市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建设的关键阶段,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水利工作迈向高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区按照省“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市“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等文件精神,全面总结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分析全区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规划连续性,”着眼未来看当前”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组织编制了市区“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确定了“十五五”水安全保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该规划是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我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十四五”水利发展的成就“十四五”以来,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稳步补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十四五”以来,全区新建、续建水利类项目121个,总投资13.57亿元。具体成就如下:一、防洪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区着力加强城乡防洪体系、中小河流、山洪灾害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防洪减灾能力持续提升。河流防洪治理工程方面,区实施了岷江右岸区青龙大堤黄金滩汇口段防洪治理工程、岷江梓樟河连接段防洪治理工程、府河永权段防洪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岷江新建堤防1km,加固堤防护岸1.61kmo府河新建堤防2.4kmo以上新建整治堤防合计5.11km,其中部分工程对河岸进行美化、绿化,建成生态堤防5km,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岷江右岸区青龙大堤三角井段防洪治理工程、岷江左岸区青龙大堤顺河坝段防洪治理工程已于2025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完工。以上工程的建成增大了当地抗御洪灾的能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建设,区已完成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基本建成雨情、水情、险情、工情、灾情等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强化了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最大程度减轻洪旱灾害损失,实现洪涝灾害人员零死亡。完成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建成县(区)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区防汛、水文、气象信息资源整合,为防汛综合指挥调度提供了平台支撑。建成江河、水库、山洪灾害危险区等重点部位自动监测点74个,防汛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修订了防洪应急预案和开展防灾抢险应急演练,定期对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进行检查维护,做好抗洪抢险救援物资准备工作。坚持“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原则,积极落实责任,及时调整区防指成员单位,切实做到提前谋划、提前部署、提前启动、提前检查。落实水库、山洪灾害危险区、江河堤防等防汛重点部位的各类责任人177人,完成全区40座水库”两预案一规程”审批,全面完成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完成全区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工作。经降等论证,2025年将军湖水库、玛瑙坪水库、泉水庙水库三座水库降等为山坪塘。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针对性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组织各类防汛演练68场。全面开展防汛隐患排查,累计排查重点部位2711处,对发现问题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实现防汛“三零”目标,圆满完成防汛任务。二、水资源节约力度不断加大(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区以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重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完成了区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考核办法。加强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管,全区水电站共计9座,其中5座已完成下泄生态流量“一站一策”整改方案的编制,其余4座已停运,小水电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改,整改全区入河排污口41个。区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省首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经验做法在长江流域推广。区已全面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年度目标任务。截至2025年底,区用水总量控制在L913亿立方米,节水工作成效显著,节水机关建设通过市级验收,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三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二)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助推农业增产,产业升级整合国家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等资金,新建整治渠道660余公里、山坪塘552口,新建蓄水池793口。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4万号,发展微喷滴灌8.4万余亩,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水保障。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一)龚家堰水库扩建工程正式蓄水,工程效益逐步显现龚家堰水库扩建工程是列入省2012年大中型水利工程“2+10”开工项目。扩建后的龚家堰水库以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乡村人畜供水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1065万m3,有效库容830万神,死库容95万n?,项目建成后,解决区黄丰镇、江口街道和东坡区太和镇、土地乡等四个乡镇5.1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城区、周边乡镇27万人的饮水问题,设计每年可向区城提供净水量823.5万m:项目批复总投资为24383.58万元。龚家堰水库作为区第一座中型水库,项目已通过水利厅蓄水验收,蓄水量已达925万疗,目前每年可向城区供水约1700万武,为城区、周边乡镇27万人提供强有力的生活和农业用水保障。(二)形成辐射全域的骨干供水管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截至2025年,通过扩建区自来水厂、扩建锦江供水站,使全区现有7处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达到8.05万H?",分散供水工程5382处;通过铺设眉彭干管,市第三水厂能够顺利向区供水,使区的设计供水规模近期增加7万in3d,远期设计供水规模增加10万m3do截至2025年底眉彭干管实际供水增加为0.75万m3d(向青龙水厂供水);通过水源工程的建设,极大地缓解了水源不足的问题。通过铺设区自来水厂至青龙镇主干管,极大地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用水矛盾问题。区共完成四处集中供水工程,新增6.5万m3d供水规模,总投资为1.327亿元。通过“十四五”规划实施,全区设计供水规模(含眉彭干管)增加13.5万m3d,实际供水增加4.98万m3do区基本形成供水覆盖全域化,基本解决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供需矛盾,为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一)“千湖之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修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合理配置水资源,做到生产用水、生态用水“三位一体”,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加快区水环境建设,适应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水环境建设的需要。十四五期间,区全面实施龚家堰水库、天生堰水库、大塘湾水库等15座水库库区环湖绿化的景观建设,综合治理全区40座中小型水库水产养殖污染,实行饮用水水源及出水水质公布制度,启动全区应急供水水源建设。至2025年,全区饮用水安全全面达标,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19.2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5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提升至10%o已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工作任务。(二)水质稳步改善通过多方位努力,区境内主要河流水质从2016年劣V类、V类为主到2025年全面提升至IV类以上,其中岷江、府河、毛河、王店河水质达到In类,优良水体占比稳步提升。(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区开展城乡饮水水源地整治和监控,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按照市区关于开展水库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眉彭府发201613号)文件要求,区全面开展水库水产养殖污染专项治理。2017年底完成全区40座水库水产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各水库库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加强龚家堰、冒水井、养生沱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化建设,饮用水原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四)城乡污水处理及管网工程不断完善采用PPP模式新建公义、武阳、黄丰、凤鸣城西、城南污水处理厂等32座污水处理厂(站)。城乡排水及污水处理项目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省级PPP示范项目,同时获得财政厅奖励500万元。配套管网建设已完成22.8公里(其中城区7.8公里,乡镇15公里),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75也为了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区还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了维护管理职责、经费使用管理、考核制度等内容,统一采购运营服务单位,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加强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城市处理量达到2.2万吨/日,处理率达90%o乡镇场镇处理量达到0.9万吨/日,处理率达65%。(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扎实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长江经济带执法工作,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98%,审批率10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98%,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完成审批项目77个,验收项目28个,收缴规费514.37万元。(六)水域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区针对水域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以加强生态保护,提高水域内自然净化能力,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和保护水质。具体实施了毛河院子、通济堰带状公园、毛河湿地公园、彭溪河湿地公园、竹韵廊公园等一系列水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亮点工程,总投资约8689.8万元。以上工程的顺利实施,美化了环境,是城市的巨大财富,同时让市民心情愉悦,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休闲娱乐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在逐步形成。五、水利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区实施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自动监测站网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预警设施设备配置、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等。已建成县(区)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区防汛、水文、气象信息资源整合,为防汛综合指挥调度提供了平台支撑。建成江河、水库、山洪灾害危险区等重点部位自动监测点74个,防汛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六、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不断深入,多渠道投资水利工程建设有所突破,依法治水管水取得进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水治理体系日臻完善。(一)持续发力推进河湖长制落地生根,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2016年区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创新设立“345”工作模式,即“三个责任、四项机制、五大治污工程”。制定了市区2025年河湖长制工作要点,扎实开展清河行动,清理河道及支沟110余公里。完成岷江、锦江、王店河、毛河、彭溪河、醴泉河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打造竹韵廊公园、毛河湿地公园、毛河生态浮岛等生态节点9处。通过多方位努力,区境内主要河流水质从2016年劣V类、V类为主到2025年全面提升至IV类以上,其中岷江、府河、毛河、王店河水质达到III类,优良水体占比稳步提升。2019年7月被纳入全省首批“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创建单位,获评2025中国净水百佳县市第七位,河湖长制工作连续3年位列市第一名,今年8月评为全省河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被省总河长办公室通报表扬。(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