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总则1Ll规划背景11.2 规划目的21.3 规划依据21.4 规划范围3L5规划期限31.6产业规划3第二章产业基础42.1概况42.1.1交通区位42.L2资源环境52.1.3社会经济62.2发展基础72.2.1经济指标完成情况72.2.2主导产业发展情况82.2.3次主导产业发展情况92.2.4其他特色产业发展情况102.2.5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102.2.6产业扶贫情况122. 2发展机遇及挑战13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53. 1指导思想154. 2发展原则163.2.1坚持改革强农,注重创新驱动163.2.2坚持统筹惠农,注重协调发展163.2.3坚持生态立农,注重绿色引领173.2.4坚持融合发展,注重市场导向173. 2.5坚持精准扶农,着力共享发展173.3发展目标18第四章产业布局194.1优化农业发展布局194. 2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14.2. 1主导产业(黔北麻羊)214. 2.2肉牛产业234. 2.3生猪产业254. 2.5其他特色产业264. 3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294. 3.1集聚生态肉制品工厂化304. 3.2突破辣椒制品精深加工304. 3.3加快发展蔬菜加工业314. 3.4培育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314. 3.5提质发展精制茶加工业324. 4夯实农业基础设施334. 4.1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334. 4.2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334. 4.3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建设344. 5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54. 5.1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354. 5.2持续推进品牌营销364. 5.3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374. 5.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84. 5.5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39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404.1 主导产业、次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工程40(一)县黔北麻羊产业生态养殖园区升级建设项目40(二)县黔北麻羊养殖大户建设项目40(三)县黔北麻羊家庭农场建设项目41(四)黔北麻羊原种场建设项目41(五)黔北麻羊育种扩繁项目41(六)适度规模养殖(50+2)项目42(七)县黔北黑猪扩群增量项目42(八)县年出栏100头肉牛场建设项目43(九)县优质大米基地建设项目43(十)县古树茶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43(十一)县“十五五”花椒种植项目445. 2农特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工程44(十二)县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44(十三)简餐牛、羊肉加工提升项目45(十四)休闲牛、羊肉加工提升项目45(十五)火锅牛、羊肉加工提升项目45(十六)牛、羊肉辣椒酱加工提升项目46(十七)县大安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扩建项目465. 3多功能综合服务提升工程47(十八)新建新建活畜交易市场项目47(十九)县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47(二十)黔北麻羊产品交易展示项目47(二十一)多彩农产品品牌打造项目48(二十二)特色农产品宣传推荐项目48(二十三)黔北麻羊检测平台建设项目48(二十四)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49(二十五)主导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49(二十六)黔北麻羊E货项目49(二十七)县畜禽粪污有机肥厂建设项目50(二十八)县面源污染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505. 4农业产业智能系统提升工程51(二十九)县智能养殖系统(溯源追踪体系、病害智能监测系统等)建设项目51(三十)县生猪智能养殖系统建设项目51(三十一)黔北麻羊智慧养殖平台建设及维护项目51(三十二)县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含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驱鸟机、视频监控)525.5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升工程52(三十三)县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525.6生产基地设施设备提升工程53(三十四)县“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3(三十五)产业化道路建设项目53(三十六)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有机原料供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4(三十七)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54(三十八)县500亩以上坝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4第六章保障措施556.1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顺利实施556.2 强化政策保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556.3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556.4 加快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活力566.5 推进依法治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57附:1.产业规划图错误!未定义书签。2.项目规划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1.1 规划背景当前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县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圈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良、气候温和,是省重要的畜牧养殖大县O县按照“四新一高”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推进“11422”工程,大力发展“5+”产业,聚力主攻农业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依靠白酒产业带动发展有机高粱;利用山地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生态畜牧业为主导,以高粱、优质稻、蔬菜(辣椒)、花椒、食用菌、茶叶、家禽、生态渔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辅助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带动农户全面发展;以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打造农特产品品牌。推动我县产业强链、补链全产业链发展,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L2规划目的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效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为全面贯彻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局)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63号),落实我省11个部门关于推动省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农发202648号)要求,发展“一县一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特色产业布局,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工作安排,特制定县“十五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以下简称“产业规划”)1. 3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6-06-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5-01-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5 .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6 .关于推动省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7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8 .县“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26-2030)9 .县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10 .县关于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11、中共县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革命的实施意见12、其他相关政策文件。L4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县行政区划范围。国土总面积约3128平方公里。1.5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6年01月一2030年12月。1.6产业规划L6.1产业定位:一是打造全省生态畜牧业第一大县。二是全国生态循环有机农业试验示范县。1.6.2产业选择:按照“1+2+N”的发展主次,抓好特色产业。一大主导产业:黔北麻羊;两大次主导产业:肉牛、生猪;N个特色产业:有机高粱、古树茶、蔬菜、优质稻、辣椒、花椒。1.6.3目标任务。到2030年底,建成年存出栏达到100万只黔北麻羊、出栏100万头生猪、8万头肉牛。特色产业产值90.05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4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3%以上。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33亿元。各类特色产业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产值不断提高。1. 6.4发展模式: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抓农特产品加工、销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有效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二章产业基础2.1概况2. 1.1交通区位县位于省北部,市西部,东经105°50/20-106°44,30,北纬25°06,35-28°50'15;地处黔北川南渝西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桐梓县、重庆市泰江区,西接赤水市,南邻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北抵四川合江县、重庆市江津区,地势东高西低,距市主城区180千米。有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习新、赤桐、习犁、马合、习赤、习仁、茅习、长东等交通主干道,四周与泸溶、江习古、正习高速公路紧紧相连,距茅台机场65公里仅需0.6小时。2.1.2资源环境(1)自然条件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海拔1871.9米,最低海拔275米,全县海拔差1596.9米,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3.6o年平均日照1160.7小时,无霜期248天。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2.7-28.3之间,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7.8之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较丰富,无霜期长,全县境内海拔差异大,不同区域立体气候明显,有发展农牧业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2)土地资源全县耕地面积80628.7公顷,园地面积2006.2公顷,草地面积9687.8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9481.6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162.3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28.98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2652.5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995.6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485.3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135.33公顷。(3)水文资源县的河流大小共246条,总长1332.7公里,流域面积3124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条,总长376.3公里,流域面积1597.5平方公里;20100平方公里河流37条,总长469.4公里,流域面积1126.3平方公里;小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198条,总长487公里,流域面积400.2平方公里。(4)旅游文化资源县还将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用好红色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紧紧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发展优势也十分突出,地处黔川渝“旅游金三角”区域,发挥气候凉爽、红色文化厚重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成功创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重要的酱酒产区,提出“酒旅并举”战略的实施,习酒文化城,要发挥好产业园区、城区、坝区、旅游景区和红色文化创新区的主战场和桥头堡作用。带动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约12.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完成了由贫困县到全面小康达标县、再到西部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2.1.3社会经济2025年,全县总人口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农村劳动力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4.5亿元,突破两百亿大关,年均增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