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前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是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会议精神,全面分析“十五五”时期发展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区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特编制区“十五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级和区级规划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的战略定位和部署,明确了“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区文旅业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安排,是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十四五”时期发展情况“十四五”期间,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聚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加快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休闲度假名城、现代都市消费名城、锦绣天府公园名城”的决策部署,区围绕文旅发展聚集力量,整合资源,优化保障,全力书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国际知名的中国养生城市的大文章,实现了全区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文旅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旅游强区的实施意见,配套市区经济合作项目引荐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强化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全要素支撑。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至2025年综合收入达到253亿元,旅游人次达到3092.74万人次。2025年,区旅游总收入37亿元,旅游接待人次458万人次,分别恢复到区2019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的58.8%和63.7%O2016-2025年,全区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8%和2.77%。旅游休闲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文旅产业体系逐渐完善。“十四五”期间,区以重大项目为引擎,以“外引”、“内育”相结合,全力抓好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旅游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区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陶氏化学、甲骨文创新创业孵化园、环球融创文旅集团等企业,加快推进“一城一带三区一环”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重点打造彭祖山旅游景区、江口沉银博物馆及遗址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沉银博物馆建设取得决定性突破。省江口沉银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博物馆设计和建设工作。江口崖墓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全面竣工进行试运行,汉崖墓博物馆“崖筑天阶”主题展10月开馆展出,116件汉代崖墓精品文物以全新的展陈首次与游客见面,展陈、解说、接待均按照现代博物馆展览程序进行。彭祖山景区顺利试运营,为彭祖开山迎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区共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星级饭店1家,其它酒店、宾馆、旅社200余家,共有总床位4000余张;各类农家乐12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家,各类旅游购物点35余家,发展旅行社分社及网点共13家。全区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构建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完善道路旅游标识系统。在全区范围内开启旅游厕所革命新时代。文旅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区坚持品牌引领,创新营销宣传,形成以“品牌活动+品牌景区+品牌产品”为支撑的区域品牌体系,引领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区以市场为需求,以长寿养生为主题,持续办好各类品牌特色乡村旅游会节,重点举办了“三月三”朝山节、观音葡萄节、黄丰橘花节、“九九重阳登山节”等重点旅游节庆活动。设计和推广了IP形象1.0“彭祖祖”,并在此基础上,并化二次元为三次元,推出系列陶土娃娃“常情”“常心”“常态”,纵深推进IP打造,设计推出创意旅游产品武阳茶肆茶具、彭祖系列T恤衫、彭祖公仔等旅游商品。举办了“寻味记”活动,评选出了十大美食、十大名厨、十大名店,潘荣记甜皮鸭被评为川菜名菜、醉不翁酒店被评为餐饮名店。半瓶酒陈小龙被评为川菜名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成都博览会”、“西博会”等会节活动。同时,通过各类旅游现场推介会、专题宣传片、宣传折页画册、公众号、旅游服务平台、新兴媒体等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文化旅游知名度、影响力和关注度显著提升。二、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十四五”期间在全面脱贫攻坚行动的带动下,全区已经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区正在打造新三馆,新文化馆、图书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内部施工正在进行中,均按照国家一级馆要求修建。区图书馆目前为国家三级馆,新图书馆正在按一级馆升级打造;完成总分馆制建设,图书馆分馆和文化馆分馆建设。设立图书馆总分馆,彼岸时光咖啡厅、止语雅集、白谷农旅等5个分馆及文化馆分馆6个,为数字文化馆扩容和基层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起到了强烈的推进作用。扎实推进完善城乡文体设施网络,打造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8个镇(街道),35个村,30个社区分别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实现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推进。“十四五”期间,文化下乡、文化扶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持续推进,积极承办春晚、每年积极推动春节、中秋、重阳系列活动,举办文化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文艺惠民演出100余场次,参与群众8000人,惠及群众达12万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书香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征文讲座等活动,多读书,读好书,打造书香社会。全区平均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o余场,同时还利用电影教育的娱乐形式,通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表演节目大多为本土创作,具有浓烈的乡士气息,对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文化氛围,树立区文化惠民品牌,实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精准扶贫举措,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传承保护不断加强。区完成了全区的文旅资源普查工作,摸清了家底,为文旅资源的规划开发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文旅资源普查规范,完成了普查外业现场勘察工作、成果报告和工作总结。高度重视并全力发掘和保护本区独有的历史文物,认真落实“四有”、“五纳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十四五”期间,区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和机制不断健全。重点完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口崖墓2026年度本体保护前期勘察研究项目计划的申报工作,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准。首次开展了“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非遗”知识,在城区和乡镇开展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全区现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可移动文物:100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件(套),二级文物46件(套),三级文物214件(套),一般文物741件(套)。不可移动文物141处,其中复查141处,消失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广电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利用“雪亮工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等建设机遇,完成乡镇公共文化场所wifi建设,安装直播卫星,完成10个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同时通过调频无线发射、村村响和应急广播,基本解决了全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收听广播问题。第二章“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一、国家政策新指向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五五”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对文旅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战略要求。文旅业必将成为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两山”理论的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引领产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生力军、文化自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系列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也成为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释放旅游政策红利的巨大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域旅游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拓展了文旅产业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文旅业,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实现文旅产业赶超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二、文旅融合新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趋势加剧。2025年5月,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文旅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文旅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业也随之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步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体验转变,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主客共享将是新时代文旅融合与疫后振兴的主基调。新形势下,区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培育繁荣国内旅游市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激发文旅产业市场活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三、发展新要求从全省看,当前正处于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全省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2025年12月,中共省委关于制定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持续培育天府旅游名县,提升“三九大”等文旅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十五五期间”,在不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的同时,将探索开展“天府旅游系列名牌”建设。区要突出文化资源禀赋和城市养生休闲特色,积极主动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端文旅目的地”重要任务,积极建设“天府旅游名牌”系列产品,为全省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四、地方发展新任务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推动充分利用天府新区平台资源,显著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商贸物流和休闲度假功能;协同开发和整体推广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数字文化体育、智慧旅游、康养体育旅游、音乐文化产业等新业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探索省级和市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联盟式运行模式”等要求,借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深入推进之时,区将积极融入市东彭一体融合发展,以文旅产业为纽带,承接东彭融合发展功能布局,以“双创”工作为统揽,争创系列国省级文旅品牌,发展城市旅游场景,高质量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核。区将积极融入,联结成都都市圈共同联合挖掘整合都市圈文化旅游资源,共同策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建区域联合营销平台,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五、多维挑战高要求“十五五”期间,国际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疫情发展走势的不明朗等文旅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全区旅游数据总量不高、精品文旅产品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