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序言“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我县夯基筑底、转型升级、奋力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应急体系规划等文件和法律法规精神,结合“十五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特制定本规划。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与成效“十四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高标准推进全县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定期研究解决重大突出风险隐患问题,快速有效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实现了经济与安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各级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推动隐患治理、风险防控、依法治安、科技强安和宣传教育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运行;县域各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定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岗位责任、强化教育培训、着力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实现良性好转。在各级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监管责任日渐细化。及时调整县安委会人员组成,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县安委会主任,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分别担任第一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46个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印发了县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调整并明确县级领导一对一联系乡镇、挂包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不定期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并在重要时段常态化开展督查巡查;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安全监管工作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县政协主动参与涉安事项调研和协调;各乡镇持续完善安全生产五级五覆盖机制,并督促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五落实五到位责任体系;县级相关部门强化运用安全监管“职责清单”和生产经营单位“企业主体责任清单”,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即将打通。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县应急委员会的通知以及相关工作规则,厘清了“1委19部“工作职责,并进一步规范了应急处置流程;及时调整县应急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制发县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应急救援、防灾救灾同安全监管工作统筹运行,联动推进应急队伍装备和救灾物资建管情况清理普查,登记在册可用应急救援工程机械118台、抢险救援器材8000余件套,清理救灾物资6万余件(套);对23个乡镇应急物资储备库进行规范,制定了县级调拨应急物资规程(试行),规范了救灾物资的管理、调拨、储备等工作机制,与发展改革等部门建立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和协调机制。做好与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及时开展灾情统计、报送和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根据季节特点加强了应急救灾物资储运、调拨准备。与市应急救援支队、蓝天救援大队和广巴高速管理处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响应机制、签订联动救援协议,组建县社会机械应急救援中队,设置东河等3个片区中队和白水等10个片区小队,全县兼职应急救援队伍49支共1603人可统一调配。建成县安全生产预警体系(综合预警平台一期),并结合全省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县应急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等8个应急能力提升项目。印发了突发事件报告和处置规定等重要文件、制度汇编,配备和培训灾情统计信息员23人,建立灾情统计报送QQ群和微信群,完善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AB岗制度,每年培训灾害信息员50余人。印发进一步规范灾情信息报告的通知,明确灾情统计口径和报送程序,查灾、核灾、报灾工作规范有序。每月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预警研判,及时共享预警信息,积极开展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建设,确定7大类25小类预警信息接收对象956人,动态调整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年均开展危险化学品泄漏及环境污染等各类应急演练50余场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督查近30次,督查发现隐患整改率达100%。成功开展避灾救灾活动,4个乡镇滑坡等6处地质灾害预警及时,13户27人成功避险;成功组织水磨乡“8.3”溃坝等应急处置活动15起,在自然灾害事件和应急处置过程中未出现人员伤亡。教育培训全员覆盖。每年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近20次,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县委常委会会议、1次县政府常务会议、1次安委会会议和2次专题会议。邀请省市专家解读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和文件。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安全文化“七进”宣讲,与全国同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在安全社区建设乡镇打造“示范街”等安全文化长廊42处,通过微信、QQ和户外显示屏等推送安全生产知识10余万条,在互联网平台推送安全生产知识150万条,近15万人参加国家应急部应急知识竞赛答题。重点任务有序开展。成功承办市“双控”机制建设现场会;出台关于全面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危化、煤矿等领域进行试点并完成建设目标,风险识别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基本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印发县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任务分工等配套文件,在煤矿和危化等重点领域推行企业清单制管理。8个省级、17个市级安全社区建设民生工程全部通过专家现场评定验收。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等11项专项检查有序推进,年均检查企事业单位1500余家次,共排查并整改一般隐患1.5万余项。事故控制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全县发生一起较大事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件,灾害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33%和39%o2025年,全县事故指标控制实现5年连降,达到“十四五”规划预期。第二节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足自然条件差。地处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变,地灾、洪灾以及冰冻、大风等自然灾害并存,群众公共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防灾减灾压力大于全市其他县区。独特的山区地形地貌,增加了改善道路通行条件的难度,特别是北部山区,山高坡陡,道路等级低,交通安全风险高。安全基础不牢。属传统资源型工业县,境内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品位高、储量大,但生产经营企业“低、小、散、乱”现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安全生产管理粗放,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低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经济、新领域不断出现,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加大运用,将给生产经营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安全压力;高层楼宇、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等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日益突出。各种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决定了十五五时期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将处于事故风险高位运行期。监管责任体系不完善。一是县级各部门间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职能存在交叉、重叠、悬空等情况,需进一步协调融合。二是部分乡镇属地管理责任不落实,责任细化程度以及向村社末梢延伸程度不够。三是部分行业管理力量弱化,行业监管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部门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责不到位,工作措施仅停留在开会和发文件层面,没有实质性运用到基层一线。四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内部管理混乱,监管机构缺失、安全投入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违规违章作业等现象依然存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范措施落实还有差距。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机构改革后,部门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还处在磨合期,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等现象仍然存在,应急力量建设、资源整合利用、部门联动合作等方面还缺乏统筹考虑,应急管理的职能定位和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安全监管基础不牢靠。一是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应急条件保障同现实需求还有差距。二是重点工作推进不平衡,“双控”机制建设和清单制管理工作在个别乡镇和部分领域推进缓慢,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仍有死角,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较大。三是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脆弱,一些行业、领域生产设施设备老化,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安全保障能力低下;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矿山、化工等企业生产安全欠账较多。四是一些地方公用设施严重老化,部分行业存在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点多面广,隐患治理难度大。五是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低下,管理机构不健全,“重效益、轻安全”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应急管理落实不到位。一是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工作推进不平衡,个别乡镇和部门对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交差了事,没有开展实质性活动。二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范流于形式,一些乡镇和部门注重常规隐患排查治理,对重点企业、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河道堤防、森林防火、建设项目和经营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不够。三是防灾减灾工作仍需强化,乡镇、部门和企业应急力量相对薄弱,应急方案制定、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同自身急需的风险防范需求不相匹配。应急保障功能不健全。一是各级应急指挥机构不健全,无专职应急指挥人员。二是初步建成的县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发生突发事件无法实现有效调度指挥。三是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现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无法完全满足应急事件处置需要,救援力量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和地方兼职队伍。四是现有的县应急委及所属19个专项指挥部虽已基本建成,但应急联动体系薄弱,成员单位间的联动作用未充分发挥,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磨合。五是应急救援物资采购、储备、管理、调拨等环节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管理,无专用物资储备库房,且物资装备品种单一、库存数量严重不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安全生产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各单位之间的专业预测以及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研判、决策等机制不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接收和报送的准确性、时效性存在偏差,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应急处置准备不充分。部分单位对“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理解不深、认识不准,处理不好平战结合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乡镇和部门把握不好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的关系,应急准备不充分。第三节“十五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十五五”时期,是全县贯彻落实省市战略布局的攻坚期,在确保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的同时,还要实现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十五五”发展总体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市委“1345”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等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必将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安全生产阶段性理论,未来几年仍将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防止事故高发频发是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已步入持续发展新轨道,但准备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问题,部分行业领域隐患较大、事故多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将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同时,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大量的小微企业安全投入、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管理机制很难得到较好落实,严管严惩与“六稳”“六保”如不能有效平衡,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另外,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矿井关闭与矿山改造升级、矿企环境整治等政策持续收紧,企业资金缺口加大,欠薪、欠交社保等历史遗留问题增多、失业群体增大,涉安不稳定因素加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艰巨性、复杂性、波动性局面,必须做好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机遇。“十五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