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一、“十五五”我县教育面临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四五”教育发展情况回顾。“十四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依法治教为保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成效显著。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期间,教育投入保障水平显著增强,教师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全面落实,免费教科书发放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建立普通高中综合预算制度,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筹措经费的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以县为主、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农村骨干教师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全县教育总投入达到25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5.8亿元,增长30.2%o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四五”期间,抢抓“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能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高中普及攻坚计划”“学前教育二三期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机遇,累计投入5.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11.9万平方米;改扩建32个运动场,面积16.9万平方米;配套完善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等。全县各类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舍标准化、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寄宿制学校食堂餐具、宿舍床铺、热水洗浴和饮水设施安全卫生;中小学校均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接入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长期保留中小学校均铺设塑胶运动场;各乡镇兴建公办幼儿园,实现农村幼儿园公益普惠全覆盖。兴建县城第一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学并投入使用,彻底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均衡。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健全师德管理机制,开展师德培育月活动,加强师德督查和考核,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实行岗位聘任制、职称“乡教高”申报,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倡导广大教师扎根乡村,安心教育。建立教师年度补充机制,“十四五”期间公开招聘、引进青年教师370余名,全县教师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显著改善。加大教师交流调整力度,共交流调整教师765名,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师资队伍进一步均衡。结合国培区域整体试点县工作,整合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培训资源,创新教师培训培养方式,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培训,开办校长研修班、青年教师新秀工程、班主任、骨干种子培训、置换培训、体音美培训等多种特色培训,强化校本研修,广泛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实现校园全覆盖。扎实开展德育品牌、体艺特色学校和学校优秀社团创建活动,评选市级德育品牌学校2所、体艺特色学校2所、优秀社团4个,认定县级德育品牌学校21所、体艺特色学校14所、优秀社团50个。坚持开展“中华魂”、端午民俗、生态小公民等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累计2000余名学生征文、演讲等作品获奖,全县学生公民素养评价合格率99%以上。“十四五”末,全县学前三年、一年入园率分别为95.8%和99%,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1.94和4.2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100%o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6%以上。6-14周岁残疾儿童受教育率100%,比“十二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5%,高中毕业率99%o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25年裸分上一本线人数376人,比“十二五”末增加162人,本科上线率突破70%,提升10个百分点。教育扶贫成效进一步巩固。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五年累计发放政策性补助7696.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95597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233.9万元,惠及贫困大学生4210人次;接受社会爱心捐款1224.8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945人次,无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学生吃上营养餐,五年累计投入资金4686.6万元,惠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133109人次。按照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确保与本地户口儿童少年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力。将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全部纳入低保对象,减免一切费用,使特殊教育群体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改革高中招生录取办法,每年从县一中正取计划中拿出不低于70%的比例实行名额分配招生,让更多农村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全县教育系统选派39名教职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383名教职工结对帮扶6498户16713名贫困人口,25个教育单位联系帮扶25个村,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县教育局机关累计投入资金及物资140多万元帮扶泄滩乡万家村,帮扶成效显著。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推动教育发展环境优化。牵头组建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制度,履行职能,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通过“千名党员走前列勇于担当展作为”等系列活动开展和“双带双培双推”党建品牌创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教育教学领域充分彰显,全县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常安全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育系统总体平安、和谐、稳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认真履行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大职责,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圆满收官,获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并授予奖牌;2所民办幼儿园、1所乡镇公办幼儿园获市市级示范园;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被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表彰为优秀组织单位;39所学校(幼儿园)荣获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提高了我县教育声誉,赢得社会尊重,教育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四五”以来,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结构性生均经费标准仍然偏低;教育资源总量充盈,但供给侧区域性(城乡)、结构性(学前)矛盾较为突出;基础教育质量总体提升,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许多短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显薄弱;教师队伍素质总体增强,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名特优教师及学科领域中领军人才仍显不足。(二)“十五五”我县教育发展环境分析。“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L面临的机遇。政策发展机遇。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健全教育法律体系,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快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基础教育环境改善。国家政策持续利好,为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信心,指明道路,鼓足干劲,必将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机遇。教育紧跟时代改革步伐,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完善义务教育“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行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一线教师活力;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助力解决城区“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省市及周边,乃至全国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创新发展的新举措为我县的教育发展提供经验。教育改革的东风乘势而来,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落实为教育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的发展空间。人文环境机遇。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力量。“双带双培双推”党建品牌引领全县基础教育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成立教育发展促进会,搭建与社会各界联系、沟通的平台,组织开展交流合作、继续教育、研学游行等各种有益活动。依托三峡大坝坝上库首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屈原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内引外联,招才引智,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为教育发展注入新生活力。2.面临的挑战。更加公平优质的挑战。随着“有学上”“义务教育有保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学前教育规范发展的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适应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需求,在县域内缩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城乡差距,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均等的教育,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实现真正意义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压力和挑战巨大。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面临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如何适应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把教育打造成市内“走在前”、省内“有地位”、国家“有影响”的“教育强县”,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服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巨大。更有效率发展的挑战。面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适应教育绿色安全发展的新业态,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与全县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人力资源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引领作用,确保稳定的教育投入与合理教育产出的对等性,在教育更加公平、更加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更加提升教育发展绩效,实现效率优先发展教育的压力和挑战巨大。未来五年,教育发展将立足现实,在改革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在创新中迎接和应对挑战,努力谱写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篇章。二、“十五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一系列教育纲领性文件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始终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深化发展素质教育,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终身学习,着力打造“教育强县”,进一步提升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使学校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教育发展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化教育服务全县“四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