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5).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健康”建设的重要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升全区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卫健委的精心指导下,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9岁,孕产妇死亡率维持在0%。,婴儿死亡率从3.93%o下降到2.74%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68%。下降到3.88%0o区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全国、省、市平均水平,“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健康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健康生活普及工程、健康服务优化工程、健康保障完善工程、健康环境绿色发展工程等四个方面共十八项专项行动,建立了配套监测评价制度。“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日渐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健康”建设的协调机制初步构建,“健康”建设成效显著。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8%上升至2025年23.6%,“共建共享”格局逐步形成。表1区居民健康水平健康指标全国省市人均预期寿命(岁)77.677.5678婴儿死亡率(%。)5.45.223.5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57.304.74孕妇死亡率(1/10万)16.916.848.17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县域医共体试点改革成效显著。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分别托管百丈镇中心卫生院、永兴街道卫生院、马岭镇卫生院,三家卫生院医疗质量、服务水平、院容院貌、就医体验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门(急)诊人次数和出院人数显著增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量占比由2015年53.59%上升至2025年的65.58%,出院人数占比由2015年的48.28%上升至2025年的49.60%0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正逐步形成。大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区政府卫生健康管理事权,落实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落实区政府办医职责,区本级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1%,“健康优先”战略逐步落实。初步构建起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出台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推动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分配自主权和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总量控制、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原则,提升医疗机构效率与活力。落实公立医院人员备案管理,政府办医院编制内共招聘录用卫生技术人员288人,编制外聘用510人。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药品零加成和耗材零加成政策,依托“三医”监管平台加强对药品使用情况的监测,确保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保障供应。大力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适应我区实际的三级卫生监督体系更加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权威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更加健全。3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协调配合、运转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县域医疗中心的作用逐渐凸显,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有所改善。依据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要求,对镇(街道)卫生院设置进行调整,镇(街道)卫生院布局更加合理。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大幅增加。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5.60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2.2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到2.88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14.8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09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4 .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其中区本级财政补助标准由2015年3.2元提高到2025年5.9元。全面推进和落实12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成效进一步提升。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效果明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下降;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有所上升,艾滋病治疗覆盖率达到94.32%;肺结核发病率有所下降,无脊灰状态和麻疹零发病态势继续保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全区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克山病、血吸虫病、疟疾达到消除标准。免疫规划示范区通过省级复审。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2025年,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为100%、93.05%.94.39%,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2015年的96%上升至2025年的98.80%,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率为100%。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扎实推进。二孩政策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正常水平。精神卫生工作不断加强。截至2025年12月31日,全区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27人,规范管理患者人数1280人,规范管理率96.46%,在管患者病情稳定率96.81%,全区2025年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制定了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依托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的管理,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按照区卫生应急队伍物资储备目录,切实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专业人员,组建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3支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医疗机构应急演练规范化。2025年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应急演练20余次、应急培训50余次,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医务人员医疗应急能力。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推动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在城区内建设了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健身设施;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5年的71%上升到2025年的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的90%上升到2025年的99%。制定了区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方案,开展了病媒生物孳生地调查和中心城区病媒生物集中消杀,为各社区居委会提供灭鼠毒饵盒及鼠药、灭嶂螂药,将集中消杀和平时的常态化灭杀相结合。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万古乡、解放乡通过国家卫生乡镇考核检查,茅河乡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复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万步有约”活动;成立了以医学专家为骨干的讲师团,定期安排健康知识讲座;在区融媒体中心开办“世界茶源生态”和“健康”栏目,印制健康知识宣传册2万余册,利用“世界茶源生态”和“健康”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信宣传,大力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培训健康生活技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不断加强。由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中队及卫生监督协管办组成的三级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更加健全。卫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全面推进。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服务群向从业人员推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并解答疑问。5 .县域医疗服务水平质量明显提升加强医疗卫生人才、技术、重点专科等建设,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取得突破,区中医医院康复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数量达到10个,较“十二五”期间增加8个。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职称、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高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提升135%、245%o全区新技术、新项目累计开展120多项。区人民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协作机制暨重症医学科多学科协作和支持机制,三、四级手术开展率达到43%,危急重症诊治能力大大提升。政府办医院设立老年科,新店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特色医院建设成效显著,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口合作模式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区中医医院市级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儿科独立成科,与区人民医院儿科对区内儿科医疗服务形成有效支撑。患者外流情况明显扭转。2025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112.94万人次,较2015年增加了1.97%o其中门(急)诊人次数由2015年的95.11万人次上升至2025年的101.91万人次,增长率为7.14%0出院人数由2015年的3.54万人上升至2025年的4.01万人,增长率为13.27%。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52.29%上升至2025年的76.45%,上升近25个百分点。6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更为丰富。2025年,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5年的199家增长为242家,增长率为21.6%o床位数由2015年的400张增长至2025年的666张,增长率为56.25%0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为860人,较2015年上升了30.90%。基层医疗机构共配置了2台CT、10台DR,心电图、彩超、生化等设备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区域检验中心,实现全区生化检测同一性。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百丈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卫生院,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推荐标准的卫生院,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截至2025年底,全区共成立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33个,全区中联平台共签约168990人,总签约率62.8%;一般人群签约78806人,签约率达46.7%;重点人群签约90184人,签约率为89.97%;签约档案合格率80%,签约知晓率50%,贫困人口签约率100%。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由2015年的74.27万人次上升为2025年的89.38万人次,增长率为20.35%。入院人数由2015年的16532人增长至2025年的17757人,增长率为7.41%o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增长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 .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诊室68个,占门诊科室总数的53.8%,设置覆盖率100%o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中医馆的建设。所有村卫生室均建成了中医角。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截至2025年底,全区拥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26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50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5年的0.27人增长至2025年的0.55人,增长率为105%。高级职称中医师21人,省名中医1名,省级拔尖中青年中医师2人;市级名中医4人,县级名中医8人;中医全科执业医师14名,占全区全科执业医师的31%o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区中医医院拥有全区唯一1个省级重点专科康复科及2个市级重点专科儿科、肛肠科。内科在肺炎、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