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市域1208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5个镇,人口71万人。市境东与彭州市、郸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距市区48公里,有“拜水、问道青城山吧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等美誉。市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依照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组建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力度,从总体上把握和谋划全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贯彻国家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十五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市“十五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总体要求,编制市新型智慧城市“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对市未来5年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发展、特色打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用于指导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一、发展现状及形势3()发展现状31 .资源环境32 .经济环境53 .社会治理64 .体制机制85 .信息化建设现状8(二)主要问题11(三)面临形势12二、总体要求14(一)指导思想14(二)规划思路15(三)主要原则17(四)发展目标18三、总体框架21四、基础设施25(一)整合完善城市物联感知体系25(二)升级优化高速互联信息网络27(三)统筹全市云平台建设28(四)构筑智能集约城市数字新底座29(五)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及运维体系32五、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33六、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36七、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39(一)加快推进智慧园区智能化39(二)打造智慧商圈40(三)推进区域合作数字化42八、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42九、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45()政务服务“一网通办”46(二)构建城乡共治的智慧城管应用48(三)完善智慧交通出行服务49(四)推进全域公共安全提升建设50(五)开展智慧规划和国土监管应用53(六)提高市场监管智慧化水平55(七)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56(八)完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57(九)构建城乡统筹的智慧养老服务58(十)完善智慧医保服务59(十一)提升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60十、保障措施60(一)组织保障601 .加强政府领导602 .组建专家团队61(二)制度保障621 .健全项目管理机制622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623 .建立运行管理制度634 .完善网络安全机制635 .制定大数据资产管理规范63(三)人才保障64L引进高端人才642.培养优秀人才64(四)宣传保障65、附录65(一)附件1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指标65(二)附件3名称解释68一、发展现状及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市奋力推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好时机、是推动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是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型、智慧型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明确“十五五”期间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各单位部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战略部署和中共省委关于制定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2)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编制本规划。1 .资源环境区位交通相对便利。市位于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距市区48公里,是卫星城和城市次轴节点城市,着力构建“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航空方面,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的异地值机,打造“国际候机楼距双流国际机场仅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距天府国际机场100多公里,1小时30分钟可直达。公路方面,有北海、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现有成灌高速、都汶高速、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蒲江至段已基本建成。铁路方面,成汶铁路直达市区蒲阳站,距离货运中心站青白江站60公里,成灌高铁全长94公里,至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交通运营方面,基本形成公共交通均等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格局,拥有机动车20.4万辆,公共营运车415辆,公交车线路42条,全年公路客运量5841.83万人,客运周转量157343.3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3661万吨,货运周转量21966万吨公里。目前,“三绕”高速、至四姑娘山旅游轨道交通、M-TR旅游客运专线等重大交通项目正加快建设,交通条件逐步优化。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市地处省西北部,幅员面积1208平方公里,全域森林覆盖率达60.28%,自然生态环境区占全域85%,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耕地面积11842公顷,水域总面积达4857公顷;约有动物586种,高等野生植物283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种,重点保护植物12种,名木古树1844株;矿产资源储备富裕,现有资源储量29075.4万吨;市的空气、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享有“长寿之乡“天然氧吧”的美誉,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文旅底蕴得天独厚。市被誉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青城山一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大熊猫栖息地一世界自然遗产及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其独具特色的青城道养文化、民宿文化以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文化“墨迹”都是市宝贵的财富。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和治理智慧,是最深厚的城市基因,印刻着科学复兴的时代密码。2 .经济环境市2025年底,全市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4.1%。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6.2%s33.2%x60.6%o三大产业结构布局完整,其中三大产业结构比8.3:33.1:58.6。农业方面,形成“1+N”协同发展格局;工业方面,形成了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服务产业上,在总体产业中占比逐年上升,此外,市建成了以青城豪生、青城六善为养生主题的酒店群,开发了道温泉、五行汤池等康养产品,生物医药、中药饮片等大健康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深入推进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启动建设“青城山景区+奥特莱斯购物公园“融创文旅城+熊猫之都“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三大主力商圈,打造一批创意手作、酒吧乐享、国风国潮等主题街区,开展“十大美食、十佳酒店、十特民宿”培育,发展首店经济、名店经济、流量经济等“潮消费”,让城市“有山有水有风景、有情有调有生活”,构筑符合城市功能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产品创新体系和消费拓展体系。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与重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旅游协作,建成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文旅增长极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首善地,致力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积极抢占“天府好水”新赛道。精心抓好重点项目招引促建,发展水经济,打造水品牌,构建新场景。积极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以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为新经济发展重点形态,以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数字+旅游装备”创意+智慧旅游”绿色+康养旅游”等应用场景,将市打造成为新经济智慧旅游示范区、产业生态圈示范区、全国旅游新经济发展高地。综上,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在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旅游发展迈出新的步伐。3 .社会治理根据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5年11月1日。时,全市常住人口710056人,其中014岁人口88752人,占比12.50%;1559岁人口450574人,占比63.46%;60岁及以上人口170730人,占比24.0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3653人,占比18.82%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约6350人,全市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约为2023人。我市拥有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各1所。曾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全国校园安全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截至2022年11月,全市共有定点医疗机构591家(其中医院46家,诊所134家,药店411家),共有医护人员5906名,协议床位7386张。2022年,我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63.2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25.9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约37.23万人,参保率达到98%以上。医疗救助水平逐步提升,2022年市已全额资助1814名特困人员和3078名低保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资助金156.52万元。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有市级文艺团协会29支,文化馆1个,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8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已配备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约有832个,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体育场地194.5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2.9平方米;已成功举办第19届中国围棋西南棋王赛、2025双遗马拉松健康跑,承办中国职工足球赛决赛,高水平策划举办熊猫超级山径赛、中国短道汽车拉力赛,有效激活体旅市场。中国(虹口)国际漂流节暨国际漂流大赛被评选为2025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市获评2025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民生保障持续强化。已落实6.5万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2396名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实现并保持在95%以上。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9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49人。截至2025年底,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94元,同比增长6.6%,增幅排市第2位,郊区市县第1位。城市治理逐步加强,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已完成建设,“雪亮工程”前端设备急需升级改造。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强化信访矛盾问题化解攻坚,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4 .体制机制为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智慧治理能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经市政府同意,于2025年7月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相关市级部门、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后更名为智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宏观规划、重大政策和管理规范,审定新型智慧城市年度重大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督促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各项工作任务,协调解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相关重大问题。5 .信息化建设现状数字基础设施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市4G基站已建成2200个(其中移动946个,电信786个,联通468个),5G基站已建成1835个。基本形成了以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和财政专网、公安视频专网、教育专网、金保专网、国土专网、雪亮专网等行业专网为核心的政务网络体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