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践行“四个争当”使命,落实“三升三降”要求,奋力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2026-2030年)规划纲要以及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6-2030)市“十五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一、“十四五”发展回顾“十四五”期间,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下,紧扣市、区两会确立的“繁荣城市文化、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和“建设财富、品质、幸福”战略目标,着力培育、厚植、构筑文化、旅游和体育大融合新动力、新优势、新格局,基本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促进全面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积极贡(一)发展成效基础设施全面提质。“十四五”期间,区全面优化场地设施供给,积极申报“两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不断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城区10分钟、农村中心城镇和特色镇15分钟、农村一般村镇30分钟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社区公园、小游园20个,示范性街道(镇)文化站10个,示范性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50个,公共数字文化社区10个。实施“书香”体系和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建成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11个(含特色馆2个、自助馆4个)、基层图书室及各类阅读花园(流通服务点)若干个,丰园社区成功打造成全国“书香社区”;结合精准扶贫、文化扶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农村地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十四五”期间,区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作行动,在地域元素中加入流行元素,重新谱写组歌颂,唱响街头小巷。深入挖掘左宗棠文化、三国文化、明代王室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的精髓和实质,推动历史题材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等作品创作,形成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时代气息浓郁、具有特色的国家级、省级文艺精品。先后组织区文艺团队出访俄罗斯、泰国演出获金奖;原创音乐作品入党宣誓善行天下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半条被子获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剧本奖,并拍摄成电影;瓷刻原创作品泳坛之花、湘绣龙腾凤逸等接连摘获文博会金奖。绿色的约定获评“潇湘好歌曲”全省优秀歌曲;龙舟竞渡获“欢乐潇湘品质”全省群众文艺汇演决赛(专场)金奖;妈妈的爱纸飞机获省优秀奖、市级金奖;亭获“新时代新”原创音乐作品征集活动银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十四五”期间,区加强“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保护申报,11个项目入选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项目申报为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承办市首届“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省首届“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闭幕式。非遗馆坚持积极搭建非遗聚集平台,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创新融合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玩、观、购”为一体的立体运营模式,已聚集非遗项目359个(人类级名录10个、国家级名录20个、省级名录35个),非遗传承人200余名,成为全国聚集非遗项目数量最多、传承人最集中的场馆,有效促进了市乃至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专场演出开进农博会,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代表市接待各级领导以及东亚文化之都国际访问团考察。组织柳建新刺绣艺术馆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展演,组织“非遗馆”到阿联酋阿治曼展会中心参加“一带一路”主题展。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十四五”末文化企业数量达到2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9家,总数居内城区前列,文化创意产业87.2亿元,占GDP比重7.89%o潇湘院线票房年产出近5亿、观影人次1500多万,直接文化观影产出近1.5亿元票房,间接带动观影周边消费产出近10亿。引进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提升文化街区文化内容和内涵,打造文化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等交易服务产业链。加快发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为全区人民群众提供图书、电影、演艺、网络等方面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全域旅游持续深化。“十四五”期间,区以绿心保护示范区为试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一带一路五特色小镇”,打造“一点一线一片项目”,以“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奏响全域旅游新篇章。同升街道机器人产业园、创新设计产业园、比亚迪新能源、克明面业健康食品生产线等工业旅游线路年累积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积极举办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站)暨首届“健康”全民健身旅游节,吸引超10万人参加。指导省植物园举办樱花节、石燕湖景区举办狂欢泼水节。加强文旅、体旅融合,举办国内外高水平赛事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完成等级景区、星级酒店、星级旅行社复核工作以及旅行社信誉等级评估工作。组织企业参与市旅游行业年度先进单位考核,新创建的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天石山庄获评品牌创建类奖,金源阳光酒店、神农大酒店获评十佳星级旅游饭店,新康辉旅行社获评十佳地接(入境)旅行社。体育惠民效能更高。“十四五”期间,区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平均每年指导群众科学健身1500多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30多场,直接参与健身人数超2万人次,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84.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0%o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000多个,共有体育场地面积232.1万平方米。“十四五”末体育经费总投入1639.69万元,其中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454万元,人均全民健身经费投入17.26元,实现了全民健身专项活动经费人均不低于2元目标,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实事工程的比例100%。持续加大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力度,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暑期游泳场馆免费开放,年接待中小学生免费游泳2万人次以上;全区中小学经常性开展篮球、排球、足球等业余体育运动项目15个,常态化开展“德馨杯”、击剑等区级体育赛事10个,85%的学生每年直接参与校级体育比赛,15%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比赛,成功打造“德馨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赛品牌,引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等一批内有活力外有影响的品牌赛事。“十四五”以来,获国家、省、市荣誉1600多项,其中2019年青少年获得全国、省、市级体育赛事荣誉326项,获金牌93个,长郡外国语学校代表队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足球项目室内五人制U13男子组冠军,青少年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国际象棋等竞技体育项目均位于省、市前列。(二)主要问题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区作为省会的“东南门户”,具有地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的区域特点,文旅体公共设施布局的均衡性、精准度仍显不足,重大体育场馆资源优势有待充分发挥,与长株潭协调联动发展的路径需进一步创新。文旅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亟需全面激活。区直各部门、各街镇对文旅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力量凝聚、责任压实、推进力度还不平衡。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数字化融合程度仍不充分。一批高标识度的文旅体优秀特色品牌产品未能成功打造,创新创造结合的路径不够明晰,区的魅力未能得到充分彰显。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增强。文旅体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辖区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旅游项目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与市级专业院团的合作紧密度还不够,创新创意企业扶持力度还需加强。体育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有待进一步增加和优化。发现、引进、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机制有待完善。二、“十五五”面临形势(一)发展机遇良好的文旅体政策机遇。国家层面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先后出台“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五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等文件。省市层面相继出台了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6年-2030年)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市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3年)等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特点,区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必将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数字科技赋能业态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等应用文旅体融合发展,全方位的革新将催生新发展动能。应紧抓新技术变革先机,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文旅体的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推动文旅体协同发展、开放发展、转型升级。“强省会”战略的建设机遇。2022年,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市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五年行动方案,区召开推进大会,制定区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行动方案(20222026年)以及责任分解、重点事项、重大项目等清单。文旅体产业是提振消费的主力军,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区应抓住“强省会”重大战略机遇,将文旅体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二)面临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阻碍了全球化进程的健康发展,疫情的蔓延与防控,减少了全球文旅体市场需求。从国内看,新常态下我国持续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消费增速有所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文旅体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对招商研判能力、金融财政支持能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省市看,尽管我区GDP占到全市18%,超过省内6个地市州。相较于其他各区及周边城市,文旅体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明显优势,与经济总量协调发展不够匹配,在区域市场中实现突围,竞争将会日益激烈。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融合主线,转化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全区文化旅游体育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践行“四个争当”使命,落实“三升三降”要求,为奋力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提供强有力的文旅体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文旅体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公共文化的公益属性,将文旅体产业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坚持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旅体的赋能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将旅游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育消费作为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坚持高质量发展拉动消费。切实转变文旅体发展方式,推动景区提质扩容、发展节庆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