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文化和旅游业发生深刻变革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旅游市场供求形势深刻变化,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区文化和旅游业奋力拼搏,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转型中求创新,基本完成了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五年来,全区文化事业持续繁荣进步,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文旅融合欣欣向荣。旅游业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业”、处于“增速最快的时期”,文化和旅游业省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步入省第一方阵。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全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全面确立,现代服务业龙头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和旅游业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五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工作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文旅事业繁荣进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新未来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支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十五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的市文化和旅游“十五五”专项规划,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业发展概况截止“十四五”期末,全区总体上实现了经济指标翻番,社会文化效益凸显的旅游经济倍增计划。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齐头并进,旅游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保持在省前十位,综合效益良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体育事业稳步提升。(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以大文化助推大脱贫,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土司文化、三线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启动“读本”编写工作,推动文化育民、励民、惠民、富民,推出了更多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故事的文艺精品。创作创文巩文、脱贫攻坚、歌唱祖国、疫情防控等主题文艺作品20余部,并以舞蹈、歌曲、小品、微电影等方式传播推广,让老百姓共享文艺成果。发展培育20余支文化志愿团队,先后开展各类指导、培训60余次,筛选优秀队伍参加全国、省、市、区级各类文艺比赛。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两次上央视。娄山关红色文化、海龙屯土司文化品牌打造取得明显成效,文化特质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全覆盖“十四五”期末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藏书量达3万余册,文化站14个,影剧院5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艺术表演团体15个。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7.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通讯覆盖率100%。制定完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指南,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8个、5个易地脱贫搬迁安置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投用。3 .公益性文艺活动反响良好“十四五”期间,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戏曲进乡村、流动文化服务、“世界读书日”等公益性文艺活动,搭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一一多彩大舞台“,开展主题及系列活动200余场次,覆盖全区14个镇(街道),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纪录电影海龙屯获省文艺奖电影类一等奖,获第3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广播剧娄山奇兵获省优秀文艺作品奖和省文艺奖广播剧三等奖。海龙屯娄山奇兵广播剧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出版发行古今海龙屯系列丛书。大型长征史诗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央视热播,2025年获第32届中国电视飞天奖。4 .文化保护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成功申报省级文保1处、市级文保3处;省级非遗3个、市级非遗5个、区级非遗5个;非遗传承人12人。截止“十四五”期末,全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4处、市级16处、区级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6个、区级5个)。落实文保单位21处“四有”工作,健全区、镇、村、文保员四级安全管理模式及文物安全责任。完成革命遗址遗迹调查50处,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调查83个。完成郑家大院等修缮项目,“海潮寺修缮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完成非遗展示展演5场次,举办“我是守艺人,我有拿手戏”展演评选活动,收集传统文化节目40个,完成播州杨应龙传说编撰。建立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会三中心”机构,颁布施行市海龙屯保护条例,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海龙屯甲胄文化旅游节,承办第八届中国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5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长征文化资源、工程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编制保护传承工程、文旅融合工程等项目14个,总投资357.25亿元;完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建设的省、市、区选址工作,纪念馆展陈大纲编写导则和展览陈列设计规划有序推进。6 .文化抗疫助推产业复苏疫情期间,对接区音乐家协会,创作收集抗击疫情主题歌曲5O余首,开展“我与图书馆的故事”“以读攻毒”“指尖技艺”“清明节传统习俗展”等线上活动,读者浏览量达上万人次。承办了市“点亮醉美之夜”2025年中国旅游日主题音乐晚会,加速疫情过后文旅产业复苏振兴。(二)体育事业逐步完善1 .体育场馆面积不断扩大截止“十四五”期末,全区建成体育场地106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12个,体育用地面积105万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1.8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07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82平方米。拥有大型体育运动场1个,健身步道体系1个,帐篷露营基地1个,生态体育运动公园1个,社区老年活动中心35个,市民健身晨晚练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67个,农村、社区健身场所119个。37个城市社区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覆盖,98个村(居)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已建成三阁公园、莲花山生态体育公园、鸣庄潭湿地公园等开放式健身、休闲场所,建成108公里山地户外健身步道和74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 .体育赛事品牌更加突显连续举办中国娄山关海龙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重走长征路暨娄山勇士国际越野跑挑战赛,中国自行车联赛分站赛等多项品牌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完成20所学校、15个项目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10所校园足球学校试点。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十年成就奖”“十佳文明健身模范县”“十佳体育赛事”、中央少儿频道极速少年第四季全国总决赛亚军等荣誉。3 .体育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开展体育脱贫工作,重点扶持贫困镇村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发掘培养贫困家庭有体育特长的子女。制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5),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把足球场地建设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级学校竞赛体系,积极推广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积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2018至2025年在全区打造文化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已覆盖70%城区学校,预计2026年基本实现全覆盖。疫情以来,主办了“快乐健身战疫情”线上最美健身达人秀比拼活动和“打赢歼灭战同步奔小康”全民健身线上公益徒步活动等战疫体育活动。探索体育与卫生融合新路径,发挥体育运动“治未病”的作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合作。在区大健康运动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工作指导下,发展大健康体育运动产业56家,产值约为2亿元。(三)旅游产业跻身全省前列1 .旅游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十四五”期间,全区文体旅游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战略定位,紧抓推进城区建设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机遇,以建设旅游强区和文化大区为目标,以娄山关、海龙屯两大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按照“快旅慢游、旅游精品、全景全域、运动休闲度假和质量提升”的五大战略,基本形成了“娄山关一海龙屯核心旅游区、环区休闲旅游区、仁江河流域精品乡村旅游区、仙人山一板水沟为主体的高山峡谷乡村度假旅游区、毛石一松林山地农耕文化体验旅游区”五大板块的空间布局,为打造旅游强区和文化大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旅游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7656.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5.6亿元。2016-2019年实现年平均增长32%和37%,与省平均增长率持平。全区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1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9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34家,甲级乡村旅游村寨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标准级乡村旅游客栈4家,十大温泉项目1家,星级酒店3家,旅行社总社9家,分社6家,旅游网点86个,旅游车队7家,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旅游配套完善。3 .旅游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娄山关、海龙屯核心景区建设持续推进,红色圣地娄山关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板桥镇娄山关社区入选省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娄山关景区荣获“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称号,海龙屯景区、娄山关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景区,娄山关5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娄山关海龙屯文化旅游创新区获批建设,国贸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建设进展顺利。娄山关景区、海龙屯景区、奥特莱斯景区、温泉康养城获批省“1+5”个100工程重点项目。(四)文体旅产业融合成效显著1 .全域旅游格局不断完善承办第七届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顺利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验收。围绕红色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全域旅游布局理念,邀请了全国一流的设计团队同济大学编制了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娄山关、海龙屯核心景区,泗渡镇牡丹园、鸣庄湿地公园、奥特莱斯城市旅游综合体、唯一国际城市旅游综合体、1964文化创意园等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户外健身步道将城市与景区、景点衔接,仁江河、高坪河、交通主干道等景观带不断完善。星级酒店、特色酒店与景区、景点合理布局,全面展现了红色之魂、土司之韵、城市之光、海洋之恋、户外之乐、生态之美的“汇美之川”,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景域体验格局初步形成,正建设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之城”“休闲之都”的目标初见成效。2 .“旅游+”产业融合快速发展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业态。一是“红色+旅游”。推动娄山关景区建设,使其在旅发大会期间精彩亮相;做好红色拓展园长征文化体验项目并已对外开放;推进娄山关大捷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并已投入运营;加强红色旅游带动旅游脱贫经验总结推广,提高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中作用。二是“旅游+工业”。用活区域内三线建设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1964文化创意园持续发展,加大对区三线时期的遗址遗迹及现有的工业基地保护开发,提升工业旅游发展水平,促进三线文化旅游发展。三是“旅游+农业”。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推进泗渡现代农业观光园、高坪镇仁江村的光勋生态农业观光园、泗渡居的牡丹园、十里樱花大道、板桥镇的乡村旅馆、董公寺的农家乐、环区休闲旅游区、仁江河流域精品乡村旅游区、仙人山一板水沟为主体的高山峡谷乡村度假旅游区、毛石一松林山地农耕文化体验旅游区等项目,进一步丰富农旅一体化内容。四是“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