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至关重要。做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党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稳脱贫、防返贫的现实需要,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稳定并加强产业扶持政策,强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及对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突出“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内涵,精准选择以核桃为主,天麻、蛋鸡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根据自身的产业情况及发展基础,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省及市关于特色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及实施意见,编制本规划。第二节规划编制依据1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指引;2 .农业农村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3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动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4 .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关于组织编制脱贫县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5 .县发改局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6 .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7 .县农业农村局县”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第三节规划区域项目规划区域为县个街道个乡镇个行政村(社区)。第二章发展现状与条件分析第一节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县特色产业主要以核桃为主,天麻、蛋鸡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的发展格局。核桃产业:从全国分析,中国和美国一直是全球核桃产业的主要生产国,在国际核桃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2025年,中国核桃收获面积及产量在全球比重分别为31.3%、33.09%,位列全球第一,与排名第二的美国相比,收获面积比重高出16.24%,产量比重高出11.8%02025年,我国核桃种植面积达1.17亿亩,同比减少3.31%;产量达到479.59万吨,同比增长2.28%,与2010年的128.44万吨相比,10年间增量约351.15万吨,增幅约173.3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08%。从全省分析,省大力发展核桃产业,2025年全省核桃林面积379万亩,主要分布在县、松桃县、威宁县、盘州市、兴义市等区域。通过强化平台建设,成立省核桃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强化加盟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整合人员、技术、信息等资源,推动标准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用、市场共抓,实现互利共赢,助推全省核桃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核桃产业技术标准,寻求产业增长点,延长产业链,提升核桃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全县分析,全县核桃保存面积80万亩,其中:连片种植52万亩,四旁零星及核桃古树28万亩(四旁零星16.5万亩,核桃古树IL5万亩),高海拔区域面积2.8万亩。挂果32万亩,挂果率40%,嫁接改良核桃面积30万亩(全省推广面积最大),改良率37.5%,坚果年产量3.84万吨,年产值15亿元。全县核桃产业加工业年产值5亿元,覆盖15万农户近62万人。天麻产业:从全国分析,我国天麻产业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陕西、广西、辽宁、河南等地区,受政策对于中药材产业的支持,我国天麻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天麻市场需求不断攀升,我国年产鲜天麻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中2025年,全国年产鲜天麻12.34吨。全省来看,是全国天麻道地产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大娄山脉都有大面积的种植优势。近年来,坚持“原生境、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发展路径,构建了从品种到产品的全产业链,推广仿野生种植模式,集成鲜天麻周年供应技术,制定产地趁鲜加工政策和“天麻”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开展了药食同源相关工作。目前,全省61个县(区、市)共种植28万亩,综合产值达22亿元;从事天麻种植、加工的企业190多家,注册九龙腾、天齐、山沟沟等20多个商标;获得药品批号14个、保健食品批号3个(天麻酒、天麻咀嚼片、天麻胶囊)。从全县分析,县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断扩大天麻产业的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天麻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推进天麻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林下天麻品种优良,具有个大、肥厚、色淡黄、质坚实、难折断、特异味浓,无农药残留量等质量特色特征。蛋鸡产业:从全国分析,2025年我国鸡蛋产量达2947.8万吨,较2015年提高了13.8%,我国蛋鸡产业“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特征正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产销区界限不断弱化,东北三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传统主产区的供应半径逐渐缩小,以大型集约化蛋鸡养殖场为主销区辐射销售趋势明显。从全省分析,20172018年蛋鸡年存栏量为1800万1900万羽,鸡蛋产品市场供给从“输入型”转变为“输出型”,部分鸡蛋要依赖广州、深圳市场分销;2019蛋鸡总量为2200万2500万羽,鸡蛋产量达22.95万吨,但鸡蛋市场价格行情上涨恢复明显滞后于省外市场。从全县分析,全县已建成存栏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5个,存栏规模791万羽。坚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条件,全县生态蛋鸡存栏413.26万羽,同比增长38.92%;出栏210.56万羽,同比增长40.61;禽蛋产量0.94万吨,同比增长46.70;禽肉产量3201吨,同比增长46.70%,生态家禽产业产值2.63亿元,生态蛋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率达92.55%0第二节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一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素养,且产业发展主要以合作社、个体户等小规模种养殖方式为主,在生产技术、设备条件及生产性能指标上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产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性发展能力都较弱。二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由于整体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社资金整合难度大,个体户技术水平整体偏低等原因,导致产业发展不具备大规模效应,产业发展规范程度不高,产业“品牌效应”打造不新,产业链延伸不稳定。三是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由于交通区位、政策、产业发展前景等因素,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制约了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生态畜牧业,防疫人员少,防疫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低,防疫设施设备不齐全,且专业技术人员少,难以支撑产业扩大发展。如中药材产业,由于栽培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专业技术人员少,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撑。第三节发展建议从县的产业发展基础来看,特色产业本身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一定的先发优势,通过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培育工作,实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不断扩大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县特色产业的选择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的选择及产业自身资源情况,结合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撑体系,围绕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特色产业更好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产业扶持政策落实。明确政策导向,将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保障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在新增债务限额内,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领域项目申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探索建立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全县特色产业发展。落实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落实国家部委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文件要求,保障用于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产业用地需求。建立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实现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共享、共用。二是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健全产销衔接机制,树立产业品牌意识。巩固省内销售市场,学习先进推广经验,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基地直采,引导流通主体与生产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拓展省外市场,依托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优势,重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产品市场,同时注重成都、重庆等周边市场推广。注重品牌价值打造,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品牌推广,以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价值。丰富各种销售途径推广,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签订线上销售长期合作订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直播带货、公益直播,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消博会、“双品网购节”等促销活动,推动产业与市场主体有效衔接。健全技术服务机制,推动产业专业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开展短平快农业种植养殖培训、短期项目制培训和中长期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快创业致富带头人、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加强脱贫户和小农户技术培训,提升各类主体产业发展能力和生产经营水平。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各类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产业稳定发展。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机制,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坚持风险防范与产业发展同部署、共研究,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风险防范工作。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惦记的地方”这一高度,继承和发扬文朝荣精神,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共同富裕方向,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长期培育和支持以核桃为主,天麻、蛋鸡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部门协调,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绿色导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种出“摇钱树”,走以质取胜、绿色兴农、可持续发展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龙头带动、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战略性牵引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坚持全链条发展导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深化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山地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转化应用,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三节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30年,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提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壮大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特色品牌。具体目标: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到2030年,围绕以核桃为主,天麻、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