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乙、刖三应急管理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加快构建与区建设相适应的应急管理新体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明显。然而,由于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全区面临的风险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全区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风险依然较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依然不足,应急管理基层与企业基础仍然薄弱,全区安全应急素质仍然亟待提升,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升,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与期盼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动期,是区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步伐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区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期。编制和实施市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对于深入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进一步夯实城乡可持续发展安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的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提供良好的应急安全保障环境,根据省“十五五”应急体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应急体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两大类特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将全区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多项规划整合编制为一部综合规划,以此推进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现状与形势(一)取得的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多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相关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1 .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根据市区机构改革方案,建立了区、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二是初步形成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调整完善区应急委员会及其19个专项指挥部的设置,进一步优化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减灾委员会的机构组成和职能职责,建立工作规范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区、镇(街道)两级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原则,建立完善区委区政府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三是有效地建立多方协作的联动机制。建立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健全部门间在防震抗灾、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等工作上的联动机制;推动成眉、东彭仁新跨区域和岷江跨流域的区域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基本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四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及时编制和修订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等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十四五”期间,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总体要求,顺利应对2025年“8.H”“8.16”暴雨洪涝灾害,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全区未发生因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事件。2 .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消防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落地,有效整合各类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等力量,基本形成了以区消防救援大队为主力、以各行业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有1支,人员24名。各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有60支,人员达100O多名,各类装备为5400多件。二是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建设。大力推动实施市区应急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6年),加强城乡消防队站、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森林消防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基层防灾应急基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突发事件应对进一步规范。“十四五”期间,因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全区共出动消防、民兵及各类社会力量救援人员8000多人次,出动救援车辆500多台次。3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一是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区抓紧抓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全区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意识,对存在重大风险项目实施“一票否决"。二是全面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全区共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1万余处,初步建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危化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三是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区正常生产的非煤矿山完成与现状相符的安全设施设计和开采设计,在非煤矿山、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四是推进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工作。创建省安全社区6个。“十四五”期间,全区完成了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区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起,每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持续保持在个位数,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十四五”期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较之“十二五”期间分别下降53.3%和26%,工作成效较为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4 .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责清单。二是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建设。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群众动员组织方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推进江河堤防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和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基层防洪抗涝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县(区)级城市先进水平。四是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体系。我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全面建立。我区建成地震监测台站1个,开启地震监测新篇章。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个、大型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开展区级地震应急演练5次,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300余次。四是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火机制。构建区级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点、护林人员包地块、林权人和经营单位包山头的分级包干责任制,压紧压实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管理责任和林业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组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7支281人。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责任体系、网络体系。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5 .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不断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物资管理、调用保障等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管理、回收等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点6个,村级物资储备点51个。基本形成了以区本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以各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重点,以各村组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区、镇(街道)、村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三是加强应急物资信息化建设。依托应急指挥平台,建成区、镇、村三级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救灾物资管理数据化,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能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群众的“五有”目标得到充分保障。“十四五”期间,有效地开展群众紧急转移安置138户、918人次。表1“十四五”期间主要指标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16年2025年比较情况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9人5人与2016年相比,下降44.4%o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7.3%2.7%与2016年相比,下降170%o3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0起。起4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0起。起(二)面临的形势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区主要存在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风险。洪涝灾害发生时间集中、频率高、强度大,防汛抗灾总体形势严峻。生产安全风险类别齐全。现阶段全区有非煤矿山企业2家,工贸企业10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处于爬坡期、过坎期、脆弱期。止匕外,“十五五”时期,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步伐加快和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建设,全区发展将高速推进,大规模企业入驻,工贸企业产销两旺,安全风险集中凸显,危化化工、工矿商贸、交通、建筑、电力燃气、人员密集场所、城乡消防等等领域风险突出,锂电产业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型风险不断涌现,新建航电工程对安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安全日益呈现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叠加,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升级,偶发风险向复合风险转变,局部风险向区域性风险蔓延等趋势,城市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二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还不够彻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在城乡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领域还存在职责边界不清晰、机制运行不顺畅的问题。应急指挥横向联动不够通畅、纵向联动不够快捷,难以满足“跨行业、跨层级、多灾种”应急指挥需求。同时,针对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的不同责任主体和各个环节,尚未形成清晰、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规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根本树立,责任落实有空档。一些干部的风险意识、防控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等亟待提高。指挥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防灾减灾预防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不强。三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不足。风险源头管控存在历史欠账,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与国家标准还存在差距。风险辨识评估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还存在盲点,风险感知和预警预控手段落后,大量风险游离在感知网络之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风险和隐患信息以及灾害事故信息未实现数据共享,难以对连锁型、系统性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综合态势分析和预警。应急指挥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科技与装备设施、应急通信和物资等保障还不能完全满足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需求,极端灾害快速响应预警和协同应对恢复等制度措施亟待健全完善。全社会风险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从业人员、社会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社会合力。四是基层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基层应急基础仍较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镇(街道)和村(社区)应急力量不足,资金物资短缺等问题。基层应急管理还存在力度衰减、工作空转的现象,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巨灾情景下的基层救援能力、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等还需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培训与宣教不到位。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从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尚未形成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社会合力。(三)发展的机遇“十五五”时期,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动期,是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