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8).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区"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结合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健康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5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6个,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医院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1个。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7.2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4.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到4.18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28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5年全区拥有三级医院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1家,一级医院11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全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医联体建设卓有成效,建成区中医院医共体、区妇儿专科联盟、区基层医院联盟等多种形式医联体,”集中消毒供应中心”“会算中心”等模式有力促进医疗机构提质增效。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47个,普通人群签约率34.93%,重点人群签约率76.20%o医疗卫生服务效果不断提升。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3.66%。,孕产妇死亡率稳定在19/10万以下,辖区常住人口数增长至76.8万,“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有关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二)问题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的关键时期。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城市升级改造、城乡整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智慧化、移动互联网的加快运用,为我区构建更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十五五”期间,我区卫生健康事业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医疗卫生资源基础薄弱还不足以支撑新形势下的医防融合;人口老龄化、慢病化的新形势将加剧医疗服务需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碎片化、割裂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核心医疗机构发展能级有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能力仍需加强,中医药发展还需做强做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配合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和效能,切实促进系统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保障基本。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以体制、机制、市场准入等制度创新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简政放权,托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坚持强化基层,提质扩能。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提升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继续做优做强三级医疗机构龙头,推动二级医疗机构建设,应对辖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和健康服务需求。坚持提升能级,内涵发展。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注重科研、人才、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吸引、集聚高端优质资源,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服务范围,鼓励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坚持均衡布局,全面发展。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聚焦群众需求,坚持系统整合,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三)规划目标到2030年,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以政府为主体,其他市场主体为补充,服务模式更加多样,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加提高。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号主要指标2025年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421>500预期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约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比例(%)100约束性床位和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1.983.14预期性人力配置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520.97预期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831.97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722.05预期性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八)0.270.29预期性O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4.28>4.28预期性1医护比1:0.941:1.23预期性2床人(卫生人员)比1:2.2>1:2.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3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510.54预期性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100约束性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100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7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1OO100预期性健康水平8人均预期寿命(岁)78>78.6预期性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O主动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资源配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均衡发展,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效能,按照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科学配置医疗卫生机构,方便群众就近获取医疗卫生服务。(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1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政府办公立医院:支持区中医院(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实施多院区建设发展,大力发展区第二人民医院(孝泉镇卫生院)和区第三人民医院(黄许镇卫生院),大力推进区第四人民医院和区第六人民医院(区老年病医院)的建设。积极支持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口腔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市办公立医院在我区发展。非公立医院:鼓励和支持社会办非公立医院,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二级以下非公立医院设置不纳入规划限制。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在每个镇建好1家卫生院,每个街道3-10万人建好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持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医院发展。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村建好1个村卫生室。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村可不设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社会办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设置不纳入规划限制。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落实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在区第三人民医院增设精神卫生科,履行区精神卫生中心职责。建设好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落实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等工作。健康教育机构:区健康教育所挂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独立建设机构。急救中心(站):以政府为主导、公立医院为基础健全急救体系。在区中医院内建设区急救中心,在区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内分别建设1个急救站,提供院前急救公共卫生服务。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在辖区内设置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戒毒医疗机构等独立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二)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床位、人力、技术、设备、信息与数据配置等。1 .床位配置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3.1张左右,其中区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总量2300张左右。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新增医养结合床位500张。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适度控制急性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到2030年,区属医疗机构重症床位数达到40张,康复病床达到300张、精神科床位达到200张,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800张左右。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30年,床人(卫生人员)比不低于1:2.2o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和护士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2 .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500人。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15名,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10名;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97人(其中中医类别0.5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2.0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28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29人。3 .技术配置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