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1一、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题4三、面临形势6第二章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第三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13一、优化布局13二、机构设置14三、床位配置25四、人力配置27五、技术配置29六、设备配置31七、信息资源配置34第四章优化升级公共卫生体系35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35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36三、优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37四、完善慢性病防控服务体系38五、建立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39六、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40第五章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41一、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综合能力41二、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43三、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错位发展43四、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43五、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44第六章构建特色鲜明中医药服务体系46、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46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47三、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47四、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47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48第七章构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49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49二、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50三、夯实老年健康服务体系51四、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52五、强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53六、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53第八章强化支撑保障55一、深化“三医”联动改革55二、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7三、加速数字卫生健康发展58四、强化卫生健康投入保障59五、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管59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60一、强化组织领导60二、夯实部门责任60三、发动社会参与60四、严格规划实施61市区“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促进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增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水平。根据国家“十五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一)县域基本情况截止2025年末,全区共辖3个街道(南岸街道、赵场街道、柏溪街道)、12个镇(观音镇、双龙镇、蕨溪镇、南广镇、横江镇、柳嘉镇、泥溪镇、商州镇、高场镇、安边镇、合什镇、樟海镇)、2个乡(龙池乡、凤仪乡),常住人口93.8万人,城镇化率58.5%。人口出生率9.58%o,死亡率8.98%o,人口自然增长率0.6%。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06.6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6元。(二)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机构设置。截至2025年末,全区共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918个,其中区级医疗卫生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乡镇卫生院21个,民营医院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村卫生室656个,诊所194个,其他卫生机构8个。其中,区属三级乙等综合医院1家(市第六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4家(市第三中医医院、市工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病医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3家(区第三人民医院、蕨溪镇中心卫生院、双龙镇中心卫生院)。床位配置。截至2025年末,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编制床位5516张(其中,民营医院1160张),实际开放床位8267张(其中,民营医院2141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编制床位6.10张。人员配置。截至2025年末,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229人,执业(助理)医师1399人,护土(注册护士)234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1.60个、2.68个。设备配置。截至2025年末,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655台(套),其中100万元及以上设备9台(套),其中螺旋CT3台。重点专科建设。截至2025年末,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共建成省级医学重点专科4个(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市第三中医医院:康复科)、市级医学重点专科6个。(三)居民健康状况2025年,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9岁,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6%。下降至2.5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5年的8.5%o下降至3.89,孕产妇死亡率从2015年的18/10万下降至14.96/10万,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0.81%、65.21%、94%,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疾病谱状况根据市第六人民医院、市第三中医医院2025年住院人数统计,全区住院排名前15位的病种如表1-2所示。表1-12025年区级医院住院排名前15位的病种统计医疗机构住院排名前15位的病种市第六人民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急性支气管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积水伴输尿管结石、脑梗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肺炎、取除输尿管支架、后循环缺血市第三中医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脑梗死(中风)、颈椎病(项痹)、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肺胀)、全面发育迟缓(五迟、五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输尿管结石(石淋)、支气管炎、肺炎(咳嗽)、胃炎(胃脱痛)、骨折病(五)医疗卫生服务状况医疗卫生服务状况。2025年,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414.75万人次,其中公立医院55.86万人次,民营医院43.67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97万人次,乡镇卫生院78.93万人次。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总出院人数16.08万人,其中公立医院4.55万人,民营医院4.87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0.25万人,乡镇卫生院6.05万人。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93.65%,平均住院日10.45天(不含区精神病医院:84.74天);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60.99%,平均住院日8.79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54.93%,平均住院日9.86天;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76.55%,平均住院日7.89天。二'存在问题(一)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全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1.6人)及注册护士数(2.68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92张、2.43人、3.24人),其中全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精神科等急需人才以及高学历(博硕士9人)、高职称(113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紧缺。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部分行政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年龄偏大,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二)公共卫生机构体系不健全,疾控防疫能力待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储血点、急救站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装备现代化和智慧化水平不高。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平急结合转换能力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等疾病预防控制核心能力不强。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健全。公共卫生机构总体指挥调度协调不足,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区妇幼保健院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三)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率不高全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医疗资源要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设备等)与患者高度集中,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大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并存,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距离城区较远的乡镇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妇产科、儿科、精神科、口腔科、康复科、老年医学科等专科服务资源错配与配置不足并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办医仍呈小散弱的局面。公立医院、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进一步增高,持续超负荷运转,而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持续下降。(四)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区属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截止2025年末,全区区属三级医院仅1家,二级甲等医疗卫生机构仅5家,二级乙等医疗卫生机构仅3家,应对居民住院排名前15位疾病病种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主城区人口居U增,原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员已不能满足群众对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仍然较弱,2025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仅为65.74%,与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三'面临形势“十五五”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大美建设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强大的动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增进人民健康,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战略决策,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建设等作出全面部署。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追求,激发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卫生健康服务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5G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转变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从需求侧看,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我区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的局面,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职业健康问题人数逐年增多;老龄化进程加速,全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7.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48%),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4.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61%),老年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呈快速上升之势;适度生育水平面临巨大挑战,三孩生育政策全面实施,妇女生殖健康和儿童、孕产妇等高品质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托育服务存在较大缺口。从供给侧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影响和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还不充分,影响了服务供给的公平与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智慧化、高质量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医防融合、平急结合协同机制尚不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救治能力不足。中西医结合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市、区各项重要决策部署,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健康”建设为统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着力补短板、建高峰、调结构、提质量、转模式、增效能,全面建设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服务模式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人人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加快建设“长江首城大美”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强化政府的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维护公益性,保障公平性和可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使用中的作用,广泛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