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新版本)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
资源ID:1908530
资源大小:185.23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春新版本)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1.1观察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特征与功能”核心概念展开学习,依据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能利用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探究兴趣。这一课,教师创设“观察、描述物体特征”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探索活动:一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选定的一个物体进行观察与描述;二是通过与其他物体进行对比,发现这个物体更多的特征,并在记录单上圈出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有序、全面地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从而加深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学生分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无法直接从物质建立概念,需要从认识物体的特征开始。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他们对身边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这些物体。但是,他们对怎样有序地观察这些物体,从哪些方面能更全面、多角度地描述物体的特征仍然存在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有序地观察物体,并从多个角度描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科学思维目标观察常见物体的特征,用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探究实践目标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态度责任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难点:物体的颜色、形状、透明度、气味等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并描述的,而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需要对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为学生准备: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教学过程】一、聚焦1 .教师活动:准备盲盒,在盒子里放入几个物品,学生只能通过用手摸的方式猜测盒子里是什么物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轮流从盒子里摸一个物品,让学生描述这是什么物品,并说出这样判断的理由,教师适时引导。2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触觉去感受物体。除了触觉,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物体,并尝试从颜色、形状、大小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或短语记录在黑板上,如“光滑”“坚硬,圆形,红色”等。设计意图:利用盲盒游戏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探索、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激发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二、探索探索一:观察并描述一个物体1 .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品,带领学生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名称。2 .教师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观察、描述物体呢?比如橡皮。带领学生回顾,可以用眼睛观察橡皮的形状、颜色、是否透明等,通过鼻子闻判断橡皮是否有气味,还可以用手摸,来感知橡皮的特征。3.学生分组活动: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在记录单上圈出来。有补充的,可以用词语或画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提炼为科学词汇,记录在黑板上。探索二:和其他物体对比观察,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1 .教师谈话:刚才大家观察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想要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还能怎么做呢?教师提问:我们试着将刚才观察的物体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还能观察到物体的哪些特征呢?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等特征。2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将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在记录单上补充并圈出来。注意:记录结果要真实。3 .交流评价:学生将记录单带到展示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根据实验记录进行交流的意识。设计意图: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物体特征进行科学描述的能力。通过对比观察,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特征,培养其分析和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物体特性的认知。三、研讨1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观察这些物体的?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感官看、闻、摸等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让学生知道将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对比的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2 .教师提问:我们用了哪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特征?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引导学生交流选择了哪个物体进行研究,将它与哪个物体进行对比,知道了哪些特征;其他小组又选择了哪两个物体对比,并知道了哪些特征。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对同伴的观点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描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日后进行更复杂的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拓展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拓展部分的“猜一猜”,让学生说一说是通过哪些特征猜到这个物体的。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特征的兴趣,评价学生能否从形状、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相关练习】1.判一判(1)我们没有办法观察和描述周围的物体。()(2)我们可以用“漂亮”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答案:(1)X(2)X2.选一选(1)我们可以用()感知物体的气味。A.手B.耳朵C.畀子(2)要观察苹果的颜色,应该用()。A.手摸B.鼻子闻C.眼睛看(3)下列不属于木块的特征的是()。A.木块的形状、大小B.木块的颜色、轻重C.木块数量的多少答案:(1)C(2)C(3)C【板书设计】观察物体的特征“光滑,“坚硬,“圆形”“红色”轻重、厚薄、大小L2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围绕“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的课标内容展开,重点在于带领学生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这是科学研究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学中,教师创设给物体分类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分类任务。在前一课观察记录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他几种物体的特征。提示学生选择一个特征,找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分成两类。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认识到分类的标准可以不同。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探索活动:在分类前给物体编号;选择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尝试使用不同特征再次分类。通过这三个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实际体验分类过程。【学生分析】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分类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往往难以自发地对比和关联不同物体的特性,这使他们在基于物体特征进行分类时遇到困难,不易发现并归纳出共同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选取某一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如轻重、薄厚、色彩、质感、形状等,引导他们识别并归纳物体间的共性,从而实现初步的分类。同时,强调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不同的分类结果,培养其多维思考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科学思维目标根据选定的物体的某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探究实践目标观察和对比身边物体的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态度责任目标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关注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选择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尝试按其他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科学准确地分类受标准细分程度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市场中各类蔬菜分类摆放的图片。为学生准备: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均为前一课观察过的9个物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适当增减物体)、用于编号的标签贴、分装篮。【教学过程】一、聚焦1 .教师活动: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分类场景图片或视频,如市场里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都是分类摆放的,超市的饮料、零食等也都是按种类摆放的。2 .教师提出问题:在超市,我们可以看到商品被整齐地分类摆放,你是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的呢?学生一般会想到按照物体的功能把同类物体放在一起,比如把笔分为一类、书分为一类、玩具分为一类等。3 .教师出示前面观察过的9个物体的照片或实物,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物体分成两类呢?学生在举例时,教师可以适时追问,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是根据什么特征把这些物体归为同一类的。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回看第一课的记录单,问:“我们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再根据学生的问答,把提到的各种特征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物体的这些特征进行分类。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分类实例,激发学生对分类概念的直观认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分类经验,进而探索基于物体特征的分类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归纳的能力,同时强化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二、探索1 .教师引导:在分类活动开始前,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有物体进行统一编号,也可由教师先做好编号准备,提高课堂效率。2 .分类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自选特征独立或合作完成分类任务。例如,若选定“透明度”为分类依据,则需将非透明物品(如木块、作业本、红砖等)归为一类,透明物品(如塑料笔筒、塑料尺)归为另一类。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编号记录分类结果。3 .再次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依据不同特征再次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可以轮流由一名学生执行分类,其余组员依据分类结果猜测分类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轮流操作,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类标准,深化对分类多样性的理解。此环节操作简单,着重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特征进行分类,提升分类技能的灵活性和广度。三、研讨1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教师将学生研讨的分类结果和分类特征记录在黑板上。2 .根据学生提到的分类特征进一步追问: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不同吗?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根据轻重分类,有的小组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有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其他物体都归为轻的一类;有的小组可能会认为塑料笔筒、钢尺也应归为重的物体。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说出“把塑料笔筒、钢尺等归为重的一类”的理由,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结果受到了什么因素影响。按照“轻重”特征分类,对“轻”和“重"的划分标准应该做出更具体的规定。教师只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细分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就可以了,不必追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分类依据的多样性,进而探讨同一特征下分类结果的差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四、拓展1 .出示体育器材分类摆放的图片,提问:这些体育器材是怎样分类摆放的?学生交流发现同款球类、德子等体育器材被分类摆在一起。教师可以举出更多应用到分类的场景。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分类可以使繁杂的事物变得井然有序,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更有条理。【相关练习】L判一判(1)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轻重来给它们分类。()(2)我们在给物体分类时,先给物体编号,然后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答案:(1)(2)2 .选一选(1)如图所示,将乒乓球和玻璃球分为一组,将橡皮和尺子分为一组,它们是根据物体的()特征分类的。A.轻重B.形状C.颜色(2)在按照物体的轻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