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6年12月序言1一、规划编制背景1二、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2第一章发展基础3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3二、发展机遇与挑战11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4第三章优化空间布局20一、构建城市文旅空间格局20二、彰显文化旅游特质24三、县区发展重点工作26第四章坚持高质发展理念,提升区域文艺创作实力37一、坚持高要求,构筑文艺精品高地37二、坚持高效率,完善文化精品创作机制38三、坚持高水准,打造知名文艺活动品牌38四、坚持高质量,促进文艺旅游深度融合39第五章做好地区统筹协调,提升文旅服务供给质量40一、高质量布局公共文化产品服务40二、高水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41三、多角度加速文化惠民工程发展41第六章加深文化价值诠释,科学开发文化资源44一、加强地区文化遗产保护44二、推动文物当代价值利用45三、讲好文化传承故事46四、繁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47第七章完善文旅产业体系,全面壮大文旅产业规模49一、优化文旅产业结构49二、促进文旅新业态发展51三、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54第八章明确核心营销理念,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57一、贯彻融合理念建构文旅品牌体系57二、创新机制塑造传播城市文旅形象58三、依托“自贸区”打造交流推广平台58四、明确目标市场稳步整合营销传播59第九章紧抓数字赋能机遇,推动文化旅游高质发展61一、加快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61二、坚持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61三、促进文旅产业智慧化升级62第十章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枸建繁荣有序文旅市场63一、优化文旅市场监管服务63二、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63三、加强市场安全管理64四、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64第十一章坚持多措并举战略,打造融合发展保障体系66一、完善优化政策保障66二、构建强大人才队伍67三、用地保障67四、完善投融资服务68五、加强安全能力建设68附件69序言城市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境内存有将军崖岩画、大伊山石棺墓、藤花落遗址等大量史前遗迹以及孔望山摩崖造像、东连岛琅哪郡界域刻石、海清寺塔、东海尹湾汉墓、曲阳城遗址等众多文化遗存;孕育出了西游文化、淮盐文化、徐福文化等特色文化;诞生了西游记镜花缘等文学巨著。依山傍海,风光独特,境内具有丰富的山海、河湖、丘陵、湿地、海岛、温泉等资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三大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寄予厚望。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指出,各地要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临“十五五”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文旅产业要创造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开展新一轮转型升级,激发新的活力和动力,打造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阐明"十五五'时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该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全市文化和旅游业投资建设的指导文件,对于指导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规划编制背景“十四五”期间,市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未来五年,市文化和旅游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国家部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全面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十五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文化和旅游业在“十五五”期间要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更高水平融合,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重大课题,运用创新理念,提出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策略和发展路径,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实现文化和旅游一体化高质发展。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把市建设成为文化强市和旅游名城。二、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市全境,包括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海州区、连云区、市开发区、徐珏新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为762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7516平方公里。2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年限为2026203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十四五”时期是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前,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殷切嘱托,认真落实国家文旅部、省文旅厅的部署要求,以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1 .文旅产业发展保障全面增强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报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颁布实施了市旅游促进条例,标志着加速建设文化强市和旅游名城有了法律支撑。贯彻落实市建设旅游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2019年市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方案市鼓励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政策等一系列文件,极大促进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2 .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成果丰硕不断完善生产体系和机制加强全市艺术创作和生产,制定印发市舞台剧目审查暂行办法,复刊剧本。全市文艺院团坚持聚焦现实,用艺术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先后推出了英雄之铭孟里人家等30余部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大型剧目,打造了苏韵流芳锦上云华等民乐精品,创作了孤岛夫妻哨早安早安等40余件小型作品,分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紫金文化艺术节奖、五星工程奖等省级以上大奖和“最佳网络人气奖”。丝竹华韵和丝路和鸣民族音乐会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京剧大树成荫指尖暖流等入围国家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漆画穿梭幸福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创排首部旅游演艺与民族器乐剧乐见西游,并在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精彩亮相。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年均组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览展映活动2万余场次,年均完成送戏下乡1200余次。3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深入“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桃花涧遗址入围第三批大遗址名录,新增上海大旅社等4个省级文保单位,新公布市级文保单位23处、县(区)21处。全市现有各级文保单位2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9处、省级32处、市县(区)级166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14处。建成市文物安全试验区综合管理平台、市石刻文物展示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重点文保工程,完成了41处省以上文保单位两线划定工作并采集完善基础信息,抢救性发掘张庄古墓葬群,发现多种类型墓葬近200座,清理墓葬76座,出土文物540余件。推进藤花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工作,拟定了藤花落遗址两线范围及周边建筑物拆迁方案。成功获批省历史文化名城,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区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推动孔望山摩崖石刻群入选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预备名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生机活力,“非遗”传承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徐福东渡传说、东海孝妇传说、淮盐制作技艺等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3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26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33项、市级“非遗”项目225项。形成梯次合理、规模适度、传承有序四级“非遗''传承体系,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30人,市级传承人216人;认定市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家。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淮海戏、五大宫调开展“非遗国粹唱响港城”活动,实现“非遗”和旅游融合。4 .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凸显随着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产品质量快速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五年里,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72.28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32亿元;占全市GDP达4.3%;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近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亿元,同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40%、45.6%,旅游产业增加占GDP达7%以上,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花果山景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东海县、连云区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老新浦风情街区和老街历史文化街区获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市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5个,纳入统计文化企业7995家(规上文化企业170家),A级及以上景区39家,其中5A景区1家、4A级1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省级工业旅游区7家、省级自驾游基地3家、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创建单位2家。全市星级酒店12家,绿色旅游饭店5冢;共有旅行社119家(三星级及以上旅行社27家,出境社12家),持证导游1757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研学、旅游演艺、精品民宿、康养休闲等一系列“文旅+”新业态产品不断出现。5 .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一是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编制了市市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722030)。新建市图书馆、市“非遗”博物馆、拓片展览馆、CArC市民文艺中心等四个市级文化场馆。实施市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陈提升,完成市文化馆、少儿图书馆改造。完成市文化馆、东海县图书馆等10家市县(区)场馆功能提升,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国家一级馆全覆盖。提前一年完成169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培育省级示范文化站7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5个,市级示范社区文化广场50个,乡村文化礼堂50个。实施广播电视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实现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综合性广电传媒的转型升级。市广电台融媒体中心,东海、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