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诚信建设,有力促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根据省社会信用条例省“十五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工作成效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社会信用体系由基础建设转向全面推进、从总体布局转向深入实践的重要发展阶段。按照国家和省总体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加强信用监管,深化信用应用,全面完成了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高水平建设诚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我市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51家市级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均成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多次专题研究部署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全年年度综合考核,有力推动工作开展。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示范引领的高效推进工作局面。信用发展布局更为完善。确立由“门槛管理”转变为“信用管理”的发展思路,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全省诚信示范街区创建工作会议在召开。环保信用体系模式获评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8+N”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机制、医疗领域信用监管、建设工程投标保证金信用差别化管理等工作,被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创新举措进行推广。开展公立医院试点信用评价、联合奖惩系统精准惩戒等省级试点工作。信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全市信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出台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省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市级各部门和县(市、区)出台较为完善的信用信息、信用承诺、信用评价、重点领域分级分类管理、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一系列信用管理与服务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重点领域信用主体以及涵盖行政管理多环节的制度体系,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行业信用监管创新推进。市场监管、财政、发改、民政、人社、住建、交通、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近40个市级部门(单位)出台了行业性信用管理制度,全市信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强化行业信用监管示范,在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园林绿化养护、住房保障等部门或领域开展信用监管示范工程。推进信用奖惩机制有效运行,根据信用状况和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监管和服务措施。在行政管理、项目申报、评先评优、公务员录用和调任等领域开展信用审查15241批次、信用查询8313批次。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信用承诺,激发市场活力,努力推动形成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面建成“一网两库一平台”(“信用”网、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共享目录、信用审查、信用查询、数据分析等八大核心功能,成为全市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总枢纽”。“信用”网建设有信用动态、信用公示、信用服务等十五个主要栏目。海安市、如皋市、如东县、启东市、海门区建成信用平台和网站,其余地区依托市级平台和网站,开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工作。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55家部门(单位)及8个县(市、区),共590类、5938个数据项,总计2.1亿条信用信息;归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总计338.9万条。信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从2018年起,在市和县(市、区)政务大厅提供信用审查、信用查询、信用异议和信用修复服务,共受理信用服务事项24583件,涉及法人145758家和自然人2123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43009家,上线金融产品298项,累计发布融资需求625.18亿元,解决融资577.36亿元。信用修复实现“一网通办”,出台市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南。自2019年起至“十四五”期末,举办公益信用修复培训班12场次,受训企业1476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对962家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培训,验收通过516家,创建市级示范企业85家、省级示范企业11家,为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保驾护航。社会诚信环境明显改善。我市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崇尚诚信、践守诺言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加快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出台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弘扬诚信传统美德,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开展“诚信之星”“十大诚信标兵”评选和“诚信示范街区”创建等活动,持续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德美”全国网络媒体行等主题活动。结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类媒体发布信用建设成果。建立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大中专院校开设诚信建设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开设两届助理信用管理师培训班,共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168人。“十四五”时期,虽然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还不相适应。信用建设法治化程度有待提升,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推进机制有待加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应用有待深入。(二)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市践行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迎来了全面发力、全面推动、全面融合、全面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构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认清形势,把握规律,规范有序,奋发有为,不断描绘诚信建设新画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在叠加并向纵深实施,面临难得历史机遇,肩负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诚信友善的社会共识,迫切需要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诚信成为的靓丽名片,支撑高水平法治、智慧、健康、平安、美丽建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使命。塑造发展新优势,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优质要素资源,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必然选择。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更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强有力支撑。要坚持以政务诚信建设为引领,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放得开”的同时实现“管得好”“服得优”,推动市场主体守信履约、相互信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信用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畅通市场交易机制,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加快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确了新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法治化、规范化和权益保护的社会信用体系,将信用服务和监管措施贯穿于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以及行政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了新契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广泛渗透融合,开启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管理机制嵌入数字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信用数据资源丰富和应用场景多元优势,重点围绕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民生、智慧应急等领域,加快构建信用治理协同机制,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支撑。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要求,深入践行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新使命新要求,以“服务行政管理、服务金融创新、服务社会大众”为引领,以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创新信用监管和服务为动力,以一体化、智能化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支撑,以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根本,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建设,全面建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和社会服务机制,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诚信的靓丽名片,为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保障。(二)基本原则依法建设,规范发展。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信用工作开展,贯彻落实省社会信用条例,依法依规开展信用信息归集使用、信用服务、信用产品应用和失信约束等工作,不断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按照国家和省部署,结合实际,系统布局、长远谋划、统筹推进,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构建上下互通、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合力推进态势。政府推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组织引导、示范引领、协调推动作用,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水平全面提高。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建设、形成合力。协同监管,创新共治。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以信用为基础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新型监管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落实行业信用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区域、行业信用建设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信用监管示范行业,提升信用监管能力和水平,支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强化应用,注重实效。完善信用惠民便企体系,深度应用公共信用、金融信用和市场信用信息,以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强化信用服务创新和产品供给,推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在社会民生、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广泛使用。(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区为总目标,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布局更为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全面覆盖,系统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健全,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信用建设深度融入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公众知信、守信、用信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为2035年全面建成诚信奠定坚实基础。争创高标准信用数字化建设示范区。建成一体化信用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优化升级、信息交换渠道规范畅通,平台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信息共享措施安全可靠,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应归尽归。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上报率、合规率和及时率达到100%,有效异议占比小于十万分之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率为Oo探索建立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农户信用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覆盖率不断扩大。建设高效能信用新型监管先行区。以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