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基础测绘规划.docx
“十五五”基础测绘规划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是推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十五五”全国基础测绘规划省“十五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在地域空间上覆盖全域,重点面向市辖6区,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可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基础测绘规划。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十四五”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基础测绘紧密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序实施了测绘基准升级改造、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完善与更新、“全景”三维地理信息场景建设、地理国情常态监测与综合服务、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天地图”维护与地图编制、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服务与产业推进等重点工程,全市基础测绘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应用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升,较好发挥了基础测绘保障和服务作用。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本建成。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框架,建立2000坐标系和全市新一代高程基准,完成2000坐标系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框架网联测,确定2000坐标系与相关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统筹开展由8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组成,兼容BDS、GPS.GLoNASS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服务范围覆盖全域。新增100个智能网联基准站点,实现区域辅助增强一体化、精细化的无缝精密定位信息服务。完成全市8657.32平方千米范围内B级GNSS网和一等水准网维护与复测工作。每年一次普查与维护市区城市控制点标志643个。每两年一次复测由489个水准点组成、长度约2722千米的二等水准控制网,并进行地面沉降分析。新增市景观型测量标志1座。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高精度动态测绘基准框架,全市测绘基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地理信息资源持续更新。统筹获取全市遥感影像,实现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月度更新。全市域每两年、重点地区每年开展一次0.1米分辨率的航空摄影,同步更新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动态更新全市域1:500、1:1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DLG)。采集制作重要道路街景3519千米、重要节点区域的空中实景163处、轨道交通地下站点全景96处和部分园林全景等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DMI)o建立了全市域米级三维地形场景和核心区域的城市三维模型,采集了古城墙、古塔、园林、水工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常态化开展城区边界、城市空间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地理国(市)情专题监测。建成了内容丰富、现势性强的多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日益丰富。服务应用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升级改造,建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清洗、融合、发布和应用标准规范体系,持续更新市电子地图、影像地图和“天地图”。完成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建成全市政务地图基础数据库,对各类基础地理时空数据和服务资源进行统一汇聚和发布,为全市政务范围内60个业务系统提供权威、精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编制城市地图集市影像地图集,两年更新一次市全图市城区图,每月更新一次全市辅助决策地图,不断提升全市地图数据资源服务能力。开展测绘法宣传及测绘科普教育等活动,推进“多测合一”改革,社会服务效应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市基础测绘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日趋旺盛。基础测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全市统一、区县协同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服务仍需完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需进一步丰富,数据覆盖范围、更新速度和产品多样性与实际应用需求仍存在差距;服务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数字李生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二)“十五五”面临形势。“十五五”是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当好“强富美高”新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重要阶段,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的跨越发展期,基础测绘工作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高质量发展对基础测绘新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测绘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面临着日益增多的保障性服务任务,这对基础测绘数据的丰富性、准确性和现势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测绘应在工作重点、产品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保障体系建设,从产品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基础测绘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准确性和现势性。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测绘提供新机遇。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锡常都市圈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通跨江融合发展、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等快速推进使所处区域的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为更好发挥基础测绘在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需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大幅提升基础测绘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服务能力,形成更加广泛有效的基础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对基础测绘赋予新使命。自然资源机构改革后,测绘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为基础测绘发展赋予新使命。基础测绘应紧密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需求,依托数据获取、处理、分发等技术和设施优势,研究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技术体系,加强测绘与国土、规划、地质等自然资源业务的融合,进一步发挥基础测绘对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推进实景三维建设,统一自然资源全空间位置定义、关系描述与表达方式,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提供数字基底,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精准化和高效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测绘注入新动力。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随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正在向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技术跨界融合,这要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须加快改进自身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推动新一代技术在基础测绘领域的融合应用,增强基础测绘产品现势性,强化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地理智能服务,为促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对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主要任务,聚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立足“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谋划新发展优势为主轴,以激发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打造全市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测绘支撑服务能力,为率先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测绘地理信息要素保障。(二)基本原则。统筹协调规划。统筹落实国家和省要求,体现特征、特点,按照“一盘棋”的谋划思路,加强全市基础测绘规划统筹管理,构建市级统筹、区县联动、部门协作、分工明确的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全市基础测绘支撑保障能力。科创驱动发展。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高质量科教创新力量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的优势,打造科研创新、产业增利、城市发展的研一产一城联动创新平台,推动数据智能获取、测绘成果产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驱动基础测绘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需求促进服务。准确把握测绘工作“两服务、两支撑”的工作定位,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测绘地理信息优质供给,提升基础测绘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管理智能化、自然资源管理精细化、社会服务专业化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强化应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测绘统一监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履职尽责。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贯穿于基础测绘发展的全过程,健全地理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坚持统一监管,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三)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基础测绘转型发展,到2030年,初步建成“市级统筹、区县协同、联动更新、按需服务”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将基础测绘全面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抓住高质量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的新机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空间“数字底座”,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基础支撑作用,形成基础测绘发展新格局。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全市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2000国家大地坐标、2000坐标系推广服务高效开展,测绘基准持续维护更新优化,北斗导航和位置服务建设有序推进,测绘基准体系应用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础数据资源更新更加高效。全市测绘遥感数据统筹获取体系全面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式更优、更新频次更高,全市近海、水下、地下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持续拓展,全空间、多维度、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更加丰富。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走在前列。结合特质,建设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构建面向自动驾驶、文物遗产和园林保护等的新型基础测绘产品。全面完成多尺度、全空间、多层级的实景三维,支撑城市信息模型(ClM)基础平台建设,夯实数字李生城市建设时空基础底座。重大战略支撑效能更加凸显。加强基础测绘人才和服务能力建设,在更大格局、更广领域中发挥基础测绘的支撑作用。构建满足自然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测绘支撑队伍,为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构建和空间分类施策精准管控等提供支撑,在全省率先实现地理国情监测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升级改造。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更加全面。持续优化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有力推进“天地图"市县一体化建设,为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公益性地图更新及时,个性化、定制化专题地图丰富适用。应急测绘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地理信息科普教育更加广泛,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表1:“十五五”基础测绘发展主要指标类型指标名称预期目标测绘基准建设B级GNSS控制网复测(次/年)1/5一等水准网复测(次/年)1/5二等水准网复测及沉降分析(次/年)2/5测量标志普查维护(次/年)1/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0.1米分辨率航空摄影测量(次/年)1/21:2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更新频次(次/年)1/2优于1:1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次/年)1/1类型指标名称预期目标实景三维建设实景三维市域地形场景覆盖率()100三维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区县覆盖率()100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天地图市县节点建设覆盖率()100电子地图更新频次(次/年)1/1公益保障服务全市辅助决策地图数据库更新频次(次/年)1/1地理信息科普教育频次(次/年)1/1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优化一体化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统筹市域及周边区域测绘基准基础设施资源,优化完善市域统一、区域协同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维持全市测绘基准”一张网”框架。定期开展测绘基准复测以及基站和测量标志维护工作,提升测绘基准服务能力。按照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要求,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测绘基准优化。五年复测一轮全市B级GNSS控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