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docx
“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一、规划背景与形势1(一)市概况2(二)“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成效5(三)“十五五”形势与挑战8二、“十五五”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11(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主要目标13三、高起点优化国土空间,打造现代化海港中心城市17(一)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17(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18(三)推进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市19(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21(五)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21四、高标准强化自然资源系统性保护,确保生态与粮食安全22(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3(二)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4(三)注重保护近岸海域海岛25(四)加强矿山资源保护26(五)强化湿地资源保护26(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27五、高强度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28(一)保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28(二)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0(三)提升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水平31(四)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利用32(五)提升林业资源利用效率33六、高品质实施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34(一)加快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格局34(二)推进矿山修复与丘陵山地生态系统保育36(三)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37(四)加强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38(五)强化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修复39(六)推动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39七、高效率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维护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40(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40(二)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配置改革42(三)深化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43(四)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45(五)提升自然资源法治能力46八、高精准构建自然资源基础支撑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现代化治理能力47(一)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47(二)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48(三)加快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50(四)强化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51(五)健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科普基地体系51九、高质量推进系列重大工程实施,确保规划目标实现52(一)积极推进保护与修复类重点工程53(二)深入推进高效利用类重点工程54(三)统筹推进基础支撑类重点工程55(四)系统推进综合管理类重点工程58十、高担当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共谱强富美高新篇章59(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59(二)着力强化组织保障59(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60(四)严格规划实施管理60(五)广泛凝聚社会力量61市“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一、规划背景与形势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十五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奋力推进“新时代的后发先至”的关键五年。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决策部署,依据省"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治理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谋划,编制市"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管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自然资源资产要素保障能力,加快“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规划主要阐明"十五五'时期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十五五'时期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文件,是部署年度工作、安排财政预算、配置资源要素、完善政策体系的重要依据。规划以202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展望至2035年。()市概况市地处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中东部,介于北纬34o07-35o08r,东经118。24Ln9。55,之间,北与山东省毗邻,南以灌河与盐城、淮安市接壤,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与徐州市相连,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下辖海州、连云、赣榆3个区,东海、灌云和灌南3个县,总面积76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7.37万人。位于我国大陆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最东端,是新亚欧大陆桥经贸合作走廊东方起点,也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岸。从沿海经济带看,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是沿海南北经济圈连接的战略节点。从省来看,是省内沿海发展轴和沿东陇海线发展轴的交汇点,经济地理位置优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市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贸合作走廊的东方起点、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和上海合作组织出海基地。在省委、省政府落实“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市为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要求建设成为联结“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服务中西部的自由贸易港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见图1)。全市土地总面积7615.7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915平方千米、园地152平方千米、林地146平方千米、草地17.91平方千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49.71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340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21平方千米、其他土地74.09平方千米。图1市区位图森林资源丰富。市有林地面积1518.92百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154.83百公顷,四旁树折算面积264.31百公顷,森林覆盖面积1938.06百公顷,森林覆盖率22.32%,林木覆盖率28.7%,位居全省第四。林木种质资源丰富,全市有木本植物78科、180属、320种,其中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分属50科、110属、170种。动物377种,其中鸟类302种、两栖类11种、爬行类23种、哺乳类41种,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珍稀鸟类有31种,包括丹顶鹤、黑翅莺、白琵鹭、大天鹅等。湿地资源种类丰富。根据2009年湿地资源调查和2016年全省湿地基础数据校正结果,全市现有湿地5类13型,共有湿地总面积233110.26公顷(不含水稻田),占全市国土面积31.08%o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19172.23公顷(近海与海岸湿地104744.55公顷、河流湿地13664.55公顷、湖泊湿地530.87公顷、沼泽湿地235.26公顷)、人工湿地面积113938.03公顷(库塘13612.78公顷、运河及输水河3523.26公顷、水产养殖15145.52公顷、盐田49966.47公顷)。矿产资源种类多样。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40余种,其中磷、蛇纹石、水晶、石英等饮誉中外。东海县水晶储量、品位居中国之首,收购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中国最大的硅产业基地和水晶工艺品、硅微粉、碳化硅等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国家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水晶之都”称号。海洋资源较为丰富。全市海域面积6677平方公里,浅海滩涂160万亩,可开发浅海水域400万亩,大陆标准岸线211.6公里,其中40公里深水基岩海岸为省独有。拥有灌河、临洪河等入海河流17条,省境内26个岛屿有20个分布在海域,其中东西连岛为第一大岛,面积6.07平方公里,岛上拥有面积最大、沙质最好的浴场。前三岛海区为省唯一的海珍品自然分布区和沙生植物分布区。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贝类等30多种海产品,渔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海水化学资源良好,海水盐度一般达35%。左右;海洋能源优良,可利用能源主要有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全市可供开发的潮汐能资源前景可观;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构成以碧海蓝天、青山绿水、沙滩海岛、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海滨旅游区,发展潜力巨大。(二)“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成效“十四五”时期,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决策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资源资产保护有力。“十四五”期间,全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2025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中实有耕地面积为570.20万亩,大于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562.10万亩。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总面积达8万亩,高出省下达任务5.7万亩。严把林地使用准入,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制度,全市林木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圆满完成指标任务。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在限额以内。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达21.96%,圆满完成指标任务。加强养殖用海管控,建立海域使用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制度。结合“盘羊四号行动”“护飞行动”等契机,开展野生动植物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2019年6月,1单位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表1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属性耕地保有量(万亩)562.10570.20约束性永久基本农田(万亩)5.78约束性建设用地总量(万亩)<272.6272.6约束性土地开发强度()<23.8623.86约束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15<15约束性林长森增林木覆盖率()2427.13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800820约束性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21.9621.96约束性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公里)80112.44约束性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十四五”期间,全市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着力调优空间布局,精心绘制全市国土空间“美好蓝图成立了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方案。2025年,基本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市、县(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二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全市建设用地总量272.6万亩,土地开发强度为23.86%,控制在规划确定的目标内。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68万亩,超额完成“增存挂钩”任务。通过收购储备、协议置换、“退二进三''等方式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4.8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市区新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由180万元/亩提升至280万元/亩以上。重点项目保障得力。“十四五”期间,全市创新产业用地管理方式,全面落实差别化供地政策,全市共报批建设用地259个批次,新增建设用地6.53万亩,新增确权用海10.03万亩,矿山开采总量约7300万吨,有力保障了新机场、港口、高铁、石化产业等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用矿等资源要素需求,确保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见效。海洋资源贡献较大。"十四五期间,全市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呈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增强的高质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得国家批复,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创新得到推广。“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累积达到3869.8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25%以上。绿色发展接续深化。“十四五”期间,全市以公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