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目录前言1一'发展基础与形势2(一)发展基础21 .“十四五”发展成绩22 .“十四五”存在的问题5(二)发展环境71 .发展机遇72 .发展挑战8二'发展思路与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1 .战略目标102 .具体目标11三'发展任务与举措13(一)做大做强金融组织,筑牢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根基13L做强做优一批法人金融机构132 .加快提升一批金融分支机构143 .培育发展一批地方金融组织15(二)创新金融发展模式,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示范城市.151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能级152 .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重点产业163 .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科技人才174 .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185 .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绿色生态18(三)构筑资本产业生态,打造资本集聚发展示范城市.191 .加快集聚多元资本活水192 .畅通产业资本对接渠道203 .完善产业资本配套生态21(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打造优质金融生态示范城市.211 .提升金融开放合作影响力212 .提升金融发展区域竞争力233 .提升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力24四'规划实施与保障25(一)加强党的领导25(二)加强组织建设25(三)完善市镇联动25(四)强化部门协调26“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重要时期,也是加速迈向“现代田园城、幸福金”美好愿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进金融业实现跨越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拼出“速度”,构建金融发展新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五五''时期金融工作的总体部署,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立足实际,制定市“十五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市金融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举措和实施保障,为“十五五”期间加快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本规划实施期间为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L“十四五”发展成绩“十四五”是金融业创新改革全面推进的五年,又是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五年。过去五年里,面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显著上升的复杂局面,全市金融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导向,按照支持实体经济、丰富金融业态、服务民生需求、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加快推进新金融发展,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挂牌组建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健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较好完成了“十四五''预期目标,为营造最舒心金融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加。2025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8.2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9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5.44%提高到8.53%。存贷款余额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30.87亿元和1875.41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7.23%、60.75%o2025年,全市保费收入达到32.08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7.08%o(2)金融体系量质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总数稳步增加,金融体系逐步健全,传统金融机构完善布局、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业态为有力补充的金融体系。“十四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总数达100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17家。全市银行业机构29家,涵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机构35家,证券机构7家,期货机构1家,备案创投公司8家,地方金融组织20家。金融业的多元格局为助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金融基础。(3)服务实体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坚持深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满足普惠人群金融服务需求,全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畅通工程,“十四五”期末,全市10249家企业接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664家企业在服务平台获得授信7483笔,授信金额466亿元。推广普惠金融产品“信保贷”,实现授信36.13亿元。设立2000万元市级“苏微贷”风险资金池,专项授信规模已达到2亿元。建立“金融”微信公众号,整合利用全市各类金融信息,提高企业金融认知,扩大综合金融服务受惠面。创新建立“BEGIN”金融沙龙服务品牌,打造“政、银、企、投”面对面沟通交流平台,累计服务350余家企业,达成新增、续贷资金超90亿元。制定金融服务顾问走访行动"七项''机制,组织300余位金融服务顾问走访企业近5000家,达成新增授信超26亿元。“十四五”期末,全市普惠型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242.87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总额12.95%,占比位居大市各区县前列。市连续多年被市政府授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地方合作先进地区第一等次(4)资本市场加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大力支持企业挂牌上市,落地运作产业引导基金,全市直接融资水平有效提升。2025年,市产业引导基金成立,母基金总规模50亿元,投资合作子基金5支,子基金总规模近K)O亿元,子基金已投项目16个,金额13亿元。“十四五”期末,全市已有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首发募资39.28亿元,2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8家企业在区域市场挂牌,实现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境外上市、新三板挂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全覆盖。全市上市后备企业已达70家(含重点后备30家)。发行企业债券9支,募集资金92亿元,娄城高新获批地区首支双创孵化专项债20亿元。8家创投企业完成备案,注册资本15.24亿元,实收资本10.96亿元。(5)金融风险防控有力“十四五”期间,市高度重视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扎实履行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属地责任,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稳中向好。建立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健全地方金融监管、重大风险处置、部门信息共享等协作机制,有效提升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落实落细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持续关注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坚持在发展中化解风险、缓释风险,稳步运行应急转贷资金,有效缓解企业流动性资金压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缓释,信用风险不断下降,"十四五''期末,全市不良贷款率1.37%o非法金融活动进一步压降,非法集资案件实现全面清零。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诚实守信金融生态环境、维护良好金融秩序方面获得省政府通报激励表彰。位居2025年中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数第四。表1:金融业发展成果对比表指标“十二五”末“十四五”末总体指标1.金融业增加值(亿元)59.85118.20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4%8.53%3.金融机构总数(家)83100银行5.银行业金融机构(家)26296.本外币存款规模(亿元)1311.481930.877.本外币贷款规模(亿元)1166.681875.41保险8.保险公司数量(家)31359.保费收入(亿元)20.3332.08证券及创投10.证券期货机构数量(家)4811.备案创投公司(家)68多层次资本市场12.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家)6613.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家)5222,十四五”存在的问题整体上看,“十四五”时期,市金融业快速发展、成果丰硕。同时,在国际格局和政治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链接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征程中,金融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短板领域。(1)金融产业规模能级亟需提升金融机构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地方法人机构、区域性和功能性总部欠缺,资金来源单一。在,银行多、非银机构少,分支机构多、法人和总部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不足和能级的偏低制约着金融业的发展。相对于全国百强县的经济实力,市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尚未释放动能,能级不匹配,难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2)地方法人机构实力亟需提高在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国有大型银行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下沉,并通过低价竞争拓展过去无人问津的普惠客户,小微企业成为竞争主战场之一。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客户维系难度陡增。(3)金融发展生态环境亟需完善金融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整体水平依然不高。金融政策法规难以有效适应金融监管的扁平化趋势。金融人才政策服务环境有待改善,金融人才集聚度不高。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法治建设和协同共治体系仍需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的整合共享平台亟待建设。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强化。(4)资本市场发展步伐亟需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缓慢,上市企业数量不多,全市融资结构不够合理,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占据主导地位,直接融资比重不高。股权投资基金数量较少,吸引创新资本、创新项目的能力有限。资本市场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链接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业务规模、定价能力。(二)发展环境1 .发展机遇从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来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将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紧邻虹桥枢纽核心区,是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功能布局北向拓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正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深度对接虹桥商务区,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也将迎来重大机遇。与此同时,作为市市域发展的主中心,娄江新城建设正提速推进,金融载体建设步入快车道。将以娄江新城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长,为市金融业实现规模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将推动金融业全面迈上更高能级。2 .发展挑战区域金融业竞争激烈。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国内金融中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而市受限于城市能级,在金融业发展上与领先城市相比竞争力相对较弱。从大市范围来看,下辖各区市正在推动金融集聚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如工业园区打造总部金融基地、聚焦创投产业发展,相城区着力发展数字金融产业,高新区深化科技保险创新,昆山市打造两岸金融开放合作高地等。市在面对区域金融资源激烈竞争时,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尽量避免同质化发展。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因素,货币宽松政策导致的长期风险不容忽视,制造业“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影响取决于全球疫情防控的情况,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金融业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地方金融监管复杂性加大。随着数字金融和智能金融的不断发展,各领域潜在金融风险日益复杂,传统金融监管方式暴露出其难以适应跨市场、跨领域、跨区域金融创新的短板,这对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要求。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