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水利岌展捉到第一章发展基础7第一节发展现状7第二节发展形势12第三节面临挑战14第四节存在问题15第二章总体要求18第一节指导思想18第二节基本原则19第三节发展目标20第四节总体布局23第三章补齐短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25第一节建设江河安澜的防洪减灾网25第二节建设高效完备的水资源配置网27第三节建设秀水长青的万里碧道网29第四节建设兴水惠民的农村水利网32第五节建设智能高效的智慧水利网34第四章强化监管,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36第一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水利监管纵深发展36第二节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37第三节深入落实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37第四节强化河湖长效监管,推进碧水长治久清38第五节规范水利工程监管,完善工程运维管护机制39第六节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深化水土流失防治成效39第五章深化改革,提高水利创新发展能力40第一节健全河湖长制体制机制40第二节推动形成节水内生动力41第三节深化价格税费机制改革41第四节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42第五节推进水利“放管服”改革42第六节强化人才科技创新支撑43第七节提升水文化水经济内涵43第六章投资规模与重点项目44第一节投资规模44第二节重点项目47第三节实施效果48第四节规划衔接49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49第一节环境影响50第二节保护措施51第三节评价结论52第八章保障措施52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52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53第三节强化要素保障53第四节促进公众参与54附件55附件1市“十五五”期间水利工程面上项目表55附件2市水系图61附件3市中心城区备用水源工程平面布置图62附件4灯塔盆地灌区现代化改造布置图63第一章发展基础市位于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和北江上游,江河之源,秀水长清,是省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优质水源地。同时,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水情复杂,治理难度大,治水任务重。“十四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工作部署,水利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十五五”时期,我市要坚持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深入分析我市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兴利除害,砥砺前行。第一节发展现状市境内河流众多,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条,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51.3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基本保持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间,形成地表水达950毫米,过境水有40多亿立方米;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在市境内,总库容达139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370平方公里。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500立方米,约为全国、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2倍。经过多年水利建设,市已基本建成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等功能较为健全的水利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市紧密围绕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扎实推进水利建设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覆盖全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网、安全可靠的水灾害防治网、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网、优质普惠的农村水利网、协同高效的智慧水利网正逐步推进。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河流行洪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共投入31亿元资金,累计完成治理河长约1679公里。54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按计划完成,工程总投资L4亿元,水库防洪能力得到提升。12宗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计划全部完成,电站运行正常,发挥了预期效益。持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不断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建设自动监测站点1214个、简易雨量站1189个、简易水位站621个,划定历史洪痕标识1527个,安装无线预警广播98套,发放卫星电话109台、手摇报警器3297个、铜锣10458个,发布山洪灾害预警1321次,发布预警短信98.6万条,避免伤亡人数5900余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市区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先后规划市区水源工程一期工程、城南应急水厂和城北西环路应急水厂建设,同时配套开展供水管网改造,有效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问题,也为我市做好做活“六水”文章提供了保障。同时,加强了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检测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区供水环境,提高城市供水质量。农村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和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作,全面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建设任务,2025年年底自然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全覆盖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逐步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规划实施灯塔盆地灌区船塘河治理工程、灯塔盆地农高区灌区工程。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道实现河长“全覆盖”。河长制基础工作扎实推进,编制了市级河长负责的9条河流“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完成了河湖名录标绘上图,划定了主要河流的管理范围,设立市级河长制公示牌1319个。创新探索护河新模式,成立了市河湖保护志愿者协会,公开招募316名民间河长参与河湖管理,“全民护河”大格局逐步形成。全面开展“清四乱”“五清”I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让河更美”大行动,高标准谋划推进碧道建设,编制了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建成碧道21.8公里,水清岸美新景象逐步显现。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河长”信息管理平台,联合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专项行动,采取1“清四乱”专项行动,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四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五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湖违法违建。“3+N”模式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浮莲打捞收购活动,平安绿色生态水网初见成效。2019年我市河长制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河湖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库库连通、闸泵调度及水生态修复,助力水污染防治攻坚。河湖水环境质量良好,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在I类水质标准,东江干流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水质标准,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8%,超出预期目标。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持续排名全省第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o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东江中上游水士保持治理力度,完成了12宗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推动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稳妥有序开展了小水电站清理整改核查评估及退出试点工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成效明显。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编制完成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办法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试行)市城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试行)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定(试行)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节水统计制度,完善了市城市节水专项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持续推进节水载体创建工作,创建市级节水企业16个、市级节水型公共机构140所、节水居民小区63个,完成首批节水载体的创建验收工作;发布鼓励、推广节水器具和淘汰费水器具相关措施的文件,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用水总量控制在15.91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6%,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基本完成规划期末控制目标。开展农业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O51。涉水事务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落实省水土保持条例省河道管理条例等省级水利法规规章制度,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依托省水利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及水利调度指挥平台,实现省市水利业务智能感知、综合监管、会商决策一体化支撑。依托“互联网+水政执法监督指挥体系”及“智慧河长”,水行政执法及智慧水利监管能力增强。河湖常态管理,整治“四乱”销号率达100%,清理水面漂浮物45.5万吨,全市共有160多条河段完成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开展水政监察,有效维护了我市河湖水事和水土保持秩序。“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6亿元,较“十二五”累计投入水利投资39.47亿元增加约42虬“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3项主要指标中,11项如期完成,2项完成尚有差距。其中,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超额完成,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农业用水计量率未能如期完成。各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表1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十四五”规划目标“十四五”末实际完成情况1洪涝(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0.5)0.52万亩以上海堤达标率%3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3884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万km20.0550.00985城市水面率%666用水总量亿m'15.9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57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45369新增供水能力亿Hl,0.2210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751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511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90.2813农业用水计量率%703014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15水利R&D投入率%16水利信息化发展指数%8080注:带为五年规划期内的累计值,()为历史累计值,其余为当年值。第二节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市水利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总定位总目标和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抢抓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和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求全面提升水利工作标准。进入新发展阶段,支撑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全面落实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在持久水安全方面,要求提升防洪工程建设和管护标准,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持续提高沿河沿岸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优质水资源方面,要求提高供水保障标准、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标准和饮水品质,提升水资源管控能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水利公共服务;在宜居水环境方面,要求加大对江河湖泊的监管力度,持续保护与改善自然河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健康水生态方面,要求稳步维护与修复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河流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先进水文化方面,要求传承好历史水文化并丰富现代水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要;在发展水经济方面,要求充分挖掘水利资源,盘活水利资产,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着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作为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市水利发展,切实转变水利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提高水利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城乡区域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