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刖S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市应急管理规划,对于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有效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准确研判有力应对重大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高水平安全服务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是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部门的首个五年规划,这一时期也是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依据“十五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省“十五五”安全生产规划省“十五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省“十五五”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定市“十五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本规划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为主体,围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应急管理部、省委、省政府、省应急管理厅、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市“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62030年。一、市应急管理发展的现状与形势(一)“十四五”期间工作成效“十四五”时期,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健全,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形势总体稳定。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市安全生产“十四五”发展规划、市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较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市组建了全新的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立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4个专项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立各级减灾委员会,提升全市应急救援水平;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实施了以“打基础、补短板、顾长远”为重点的安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迅速启动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52022年),严格产业准入,强化源头治理,加强风险隐患管控,持续推动煤矿落后产能淘汰、非煤矿山关闭注销、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水平,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安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呈下降趋势,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重大及以上事故零发生。与2015年相比,2025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58.79%,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7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全市启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开展应急资源调查,编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通讯录、应急救援队伍信息表,全面提升灾害预警水平和综合减灾能力。稳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多类应急救援演练,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市整合组建了18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新建综合救援志愿者队伍5支,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面临的挑战“十五五”时期,将聚焦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先进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努力推动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到“十五五”末,力争全市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地级城市65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应急管理保障,“十五五”期间将更加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面对新发展提出的更新更严格的要求,新形势提出的更新更重大的任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应急救援能力亟需加强。市现有应急救援力量整体实力偏弱,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共计54支,装备配置不足不均,培训演练不充分、联动效能不强,自然灾害发生4小时内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的机动覆盖率仅达到80%o科技信息化水平较低,风险隐患早期感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布能力欠缺,应急通信、指挥平台、装备配备、紧急运输、远程投送等保障尚不完善。各灾种指挥部职责边界还不够清晰,防灾减灾救灾联动机制还有优化提升空间。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市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均居全省前列,作为“滇中城市群”重要增长极和省重要工业基地,高危行业领域和传统产业体量大,短期内难以改变部分企业规模小、劳动力密集、技术落后、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状况。全市现有煤矿占全省的41%,非煤矿山占全省的14.8%,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占全省的13%,烟花爆竹批发、零售企业分别占全省的7.3%、17.8%,粉尘涉爆企业78家、涉有限空间作业企业103家、涉氨制冷企业7户,风险管控难度大。部分国、省干线、县乡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危桥较多。现有工业园区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和装备配备水平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与监管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安全生产呈现高危行业多、企业分布散、安全基础薄的特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务繁重、压力较大。防灾减灾水平有待提升。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的基本情况还没有得到全面管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地震灾害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随着城市建设带动人口流动、城市建成区扩张、交通枢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新变化,各类灾害风险隐患增多、风险升级,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应急物资储备缺口较大。现有的10个救灾物资储备库,人、权、物、库移交划转尚未彻底完成,部分县(市、区)职能职责移交滞后,重点乡镇一级储备点普遍缺乏,离四级救灾物资体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现有物资储备种类、规模均达不到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三)发展环境“十五五”时期,国家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省围绕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部署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这为市进一步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良好机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五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出如下要求: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进入“十五五”,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奋进新征程推动新跨越三年行动”决策,全市于2022年启动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三年行动。以上部署为全市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条件。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等,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结构性安全生产问题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以“城市大脑”为代表的数字建设将大幅度提升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全市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和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将为推动全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二、“十五五”时期应急管理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两个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提供坚实安全保障。2 .基本原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和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防为主,防救结合。树牢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会商研判和监测预警、响应处置,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救援、事后救助相结合,做到防灾、减灾、救灾相统一,提升救援综合保障能力。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完善集中高效的统一领导,落实联防联动、群防群控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优势,鼓励社会参与应急治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城乡安全综合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依法治理,科技赋能。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从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推进安全风险综合防控。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应急领域科技保障水平。(二)主要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30年,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市级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法治水平大幅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安全发展保障更加有力。2 .分类目标(1)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到2030年,全市应急管理建设再上新台阶,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更趋合理,应急人才培养和应急队伍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组织指挥、预案管理和实操演练更加管用有效。(2)安全生产方面:到2030年,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保持下降态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消防、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专栏1“十四五”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序指标名称目标(“十万五R平均数与“十三五”平均段相比)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2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0%3下降33%4X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10%(3)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到2030年,完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能力达到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