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a刖S,是粤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岭南文化酝酿、发育和形成的重要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旖旎的山水风光与豪放古朴的瑶壮民族风情,绘就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岭南山水画。近年来,市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重点打造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和北江水系水源地森林生态安全体系,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为市加快“入珠融湾”步伐和“广清一体化”建设筑牢生态基础。“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了市林业保护发展“十五五”规划,为新时期林业大发展擘画新蓝图。本规划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分析林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的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省林业保护发展“十五五”规划衔接,提出了“十五五”时期市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以期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助力实现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目标。市林业保护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得到有关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各科室、局直属单位、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一章发展基础1一、“十四五”建设成就1(一)紧抓重点工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1(二)加强资源保护,数量质量不断提升2(三)稳步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步伐3(四)创新体制机制,林业改革逐步推进4(五)完善基础保障,治理能力日益增强4二、问题短板5(一)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高5(二)生态系统功能有待提升5(三)生态服务能力有待加强5(四)生态惠民效应有待凸显6(五)生态治理能力有待增强6第二章发展形势7一、发展机遇7(一)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林业发展新使命7(二)建设美丽中国开启林业发展新征程7(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林业发展新目标8(四)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指明林业发展新方向8(五)省委“1+1+9”部署提出林业发展新要求8(六)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林业发展新机遇9二、面临挑战9(一)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压力大9(二)生态富民能效与乡村振兴要求有差距9(三)现有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差距10(四)长周期建设与速见效的社会期望有差距10(五)运行体制机制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差距10第三章发展思路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1(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1(二)质量优先,量质共进11(三)人民主体,绿色惠民12(四)改革创新,高效治理12(五)开放合作,长效保障12三、发展布局12(一)一带三区13(二)一核六极13(三)多廊多点14四、总体思路15(一)明确一个目标15(二)突出二大特征15(三)打造三大空间16(四)增强四大能力17五、主要指标18第四章主要任务19一、推动森林资源培育发展19(一)加快国土绿化19(二)加大低效林改造19(三)加强中幼龄林抚育19二、推动生态修复发展19(一)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19(二)加强天然林修复20(三)加强湿地修复20三、推动自然保护地发展20(一)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20(二)建设国家公园20(三)建设自然保护区21(四)建设自然公园21四、推动生态惠民发展21(一)做强特色林业产业21(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1(三)创新发展森林康养旅游22五、推动资源保护发展22(一)加强森林火灾预防22(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22(三)加强有害生物防治22(四)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23六、推动生态人文发展23(一)建设生态文化载体23(二)加强生态文化宣教23(三)加强生态文化交流24七、推动改革创新发展24(一)深化林业改革24(二)创新林业体制机制24(三)加强林业科技创新25八、推动林业治理发展25(一)全面推行林长制25(二)提升行政执法能力25(三)健全林业法治制度26九、推动林业基础发展26(一)加强夯实人才队伍建设26(二)完善生态监测评价体系26(三)完善林业基础设施27第五章重点工程28一、森林生态建设工程28(一)林地和森林保护工程28(二)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工程28(三)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28(四)森林防火应急通道建设工程28二、森林提质增效工程29(一)低效林改造工程29(二)中幼林抚育工程29(三)大径材培育工程29(四)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30三、自然保护建设工程30(一)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30(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30(三)古树名木保护工程31四、森林生态修复工程31(一)天然林修复工程31(二)石漠化植被恢复工程31(三)湿地修复工程32(四)退化林修复工程32五、森林灾害防控工程32(一)森林火灾防控工程32(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程33(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程33六、生态绿美建设工程33(一)森林城市建设工程33(二)森林城镇建设工程34(三)森林乡村建设工程34(四)公园建设工程34七、生态富民建设工程34(一)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工程35(二)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工程35(三)林下经济发展工程35八、基础保障建设工程35(一)林业大数据建设工程36(二)平安林业系统建设工程36(三)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工程36第六章保障措施37一、加强组织领导37二、强化科技支撑37三、引导多元投入37四、鼓励全民参与38附图:1、市地理位置示意图2、市森林资源分布图3、市林种分布图4、市林业发展布局图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十四五”建设成就“十四五”期间,市林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点工程为主要抓手,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进,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和指标,为“十五五”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389246公顷,占国土总面积1904121公顷的72.96%,有林地面积1048553公顷,森林覆盖率69.63%,森林蓄积量79632273立方米。全市生态公益林594466公顷,占林地面积42.79%。林业总产值达289.5亿元。(一)紧抓重点工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扎实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1.8万公顷、抚育4.3万公顷、封山育林1.3万公顷;生态景观林带工程完善提升168.67公里,新建40.6公里,共完成209.27公里;乡村绿化美化526条,其中完成省定贫困村省级示范点310条。启动建设森林城市,全市各界积极参与并扎实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完成全市古树名木普查,建档保护古树名木3900株,并实现全市古树名木网上一张图信息化动态管理。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建设了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配合省局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做好公园范围内人口搬迁数、水电站、矿山资源、旅游度假等项目初步估算、清退工作。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编制了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71个(不含韶关管理的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东山管理处及称架管理处),总面积285105.46公顷,其中湿地公园13个、总面积1702.81公顷;森林公园28个,总面积82206.77公顷。(二)加强资源保护,数量质量不断提升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全面提升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现场监管水平。及时解决了广连高速公路项目、省职教基地、广清产业园、长隆、绿能环保发电项目等一大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使用林地需求。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科学编制采伐限额,强化林木采伐发证管理。全市“十四五”期间核发商品林林木采伐许可证38544份,采伐面积104995.62公顷,采伐林木蓄积733.05万立方米。加强图斑督查管理,林政部门在每年国家森林督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市季度性森林督查,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保护森林资源。强化公益林管理,加强天然林保护,完成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完善落界,完成天然林核定落界;“十四五”期间,市级共投入4625万元作为全市生态公益林补贴资金。加强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提高火灾综合防控和早期处置能力,全市投入省级林火远程资金881.6万元,建设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其中市级监控中心1个,县级监控中心9个,安装153个监控点和100个野外智能语音视频预警监测点;市财政投入479万元,建设了北斗森林防火指挥系统一套及购置相关设备一批。建成市森林航空消防基地一期(三防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推行网格化巡山防护模式,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加强松材线虫、薇甘菊等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强化检疫监管,推进检疫执法常态化,全面开展灾害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飞机喷洒嘎虫琳3.5万公顷防治有害生物。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迁地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野外监测和巡护,完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建设。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完善湿地保护分级体系,着力提升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25公顷。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全面排查并打击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行为。(三)稳步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步伐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林业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提升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加大乡村绿化美化,主动融入全省“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建设中,大力发展乡村林业产业。扎实推进油茶、珍贵树种、优质林果等特色产业发展,主要种植有生姜、油茶、茶叶、中医药材、食用菌菇、柑橘、竹笋等品种。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县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个、示范家庭林场7个;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认定森林旅游特色线路6条、新兴品牌地10个,建设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区)1个;建设省级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1个。加快扶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认定7家企业为省龙头企业,林中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025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89.5亿元,林业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27.6亿元、54.9亿元、107亿元,产业结构比例为44:19:37,不断彰显林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四)创新体制机制,林业改革逐步推进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十四五”期间,流转林地林木43660公顷,流转金额41339万元。创新营造林体制机制,建立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在连州市开展“先造后补”试点工作,推广“一种三抚育”、“珍贵树种+”造林模式,丰富工程造林形式。大力推动林业金融创新,探索集体林经营收益权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担保贷款,积极推进森林保险,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基本完成全市14个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完成林场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实现国有林场由生产经营向森林资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