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docx
十方方”住4文明建设规攵,)前言6第一章形势分析8第一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8第二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17第三节“十五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形势19第二章总体要求22第一节指导思想22第二节基本原则23第三节主要目标24第三章建立绿色低碳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9第一节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29第二节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31第三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33第四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34第五节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8第六节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43第七节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46第四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48第一节打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48第二节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49第三节优化城镇和农村生态空间50第五章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家园持续改善环境质量52第一节推进环境质量全面改善52第二节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55第三节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57第六章统筹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60第一节做好“山”文章强化生态屏障体系60第二节做好“水”文章构建和谐水生态62第三节做好“林”文章实现森林质量提质64第四节做好“田”文章提升田园生态系统65第七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66第一节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66第二节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69第三节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70第四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71第八章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化73第一节培育新时代生态文化73第二节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74第三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76第四节全民推行垃圾分类77第九章保障措施8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80第二节完善法规标准80第三节强化资金保障81第四节严格监督考核81第五节实施重大工程81第六节加强合作交流82附件:1.名词释义832.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项目汇总表85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考察时指出“有条件有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搞得更好。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202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现新的更大作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2025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联合国大会、气候雄心峰会、生物多样性峰会等会议上,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并宣布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目标新举措,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机遇,深刻理解把握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新部署新要求,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加快“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形成“融湾”“融深”绿色发展和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共建共享新格局。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阐述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总结了近年来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系统地提出发展目标和指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以及保障措施,形成可落地操作性强的规划文本。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第一章形势分析“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市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位全局、着眼长远,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抓住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第一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始终秉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科学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定不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一手抓生态,一手抓发展,通过政策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形成了集环保制度、产业发展、责任机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推进生态旅游,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实现高水平生态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布局不断优化。大力推进市县(区)两级城市总体规划的贯彻执行,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源城中心区、江东新区城市起步区、高铁新城、东源县城、钓鱼台片区、市高新区中央活力区等重点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城区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生态经济不断发展。“十四五”以来,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15年768.68亿元增加到2025年1102.74亿元,年均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6.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74.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91.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4:34.0:53.6;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3.1%和36.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9.4%o图1市“十四五”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图2市“十四五”末三产占比示意图“十四五”以来市不断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出台了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灯塔盆地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全市开展农业质量提升年和农业品牌提升年活动,实施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万绿”的塑造工程。加快标准化生产,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鼓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实施追溯管理与重大创建认定、品牌推选、产品认证、农业展会“四挂钩”。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7个省级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动企业、行业、产业间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三是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将生态旅游打造成为的优势产业;成功引进深圳DD集团、深圳春沐源控股有限公司、保利集团等投资建设高端旅游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成功打造了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春沐源、康泉十八等一批著名旅游综合体,提升了的旅游档次,推动了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的比重由2015年的48.31%、25.81%、0.68%、25.20%调整为2025年的39.93%、18.01%,1.90%、40.16%,煤炭消费占比下降6.75个百分点、石油消费占比下降4.74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比上升1.22个百分点、其他能源消费占比上升10.27个百分点。煤炭、石油消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十四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完成省下达任务;万元GDP用水量为153.36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35.7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5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76%o图32015-2025年市能源消费结构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以市长为第一召集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2018-2025年)等。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市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2.8万余辆,建成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黑烟车抓拍系统)并与省联网,全市公交电动化率达87%。加大扬尘管控力度,常态化开展施工扬尘整治。加强工业源污染治理,完成19家省级VOCs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治理和72家Vc)CS重点监管企业销号式整治,整治355家“散乱污”企业。全面禁止露天焚烧、露天烧烤,整治餐饮油烟。水污染防治方面。持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东江新丰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三年行动,全力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完成县级以上及乡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大力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印发实施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新丰江水库、东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分别保持I类和II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印发实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每年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系统推进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完成149家重点行业企业及8家重点工业园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推动1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按照规定开展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印发实施市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强化固体废物监管,联合公安、商务、交通等部门开展机动车维修(拆解)行业危险废物整治,督促指导636家机动车维修(拆解)行业企业完成申报登记;完成5家企业的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整治。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99%以上,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7.58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10吨/日,新建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累计处理能力2770吨/日,固体废物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农业污染治理方面。一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初步摸清市农村黑臭水体底数。二是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全市已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东源县成为全省首批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三是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化肥分别比2015年减少30.64%和33.78%,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下降到1.08千克/亩。四是大力推动秸秆综合化利用工作。印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