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目录前言1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3(一)发展现状31 .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32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33 .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断加强44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5(二)发展问题5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强化62 .信息产业规模有待增强63 .信息化应用水平需优化提升64 .信息化发展要素保障需增强7(三)发展形势71 .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新机遇82 .区域新定位创造发展新局面83 .数字革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94 、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一)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样板121 .构建核心技术创新体系132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143 .加强产业公共服务支撑144 .推动数字经济协同创新14(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51 .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52 .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163 .构建工业互联网高地164 .建设智能融合基础设施175 .推进国防重要公共通信基础设施建设17(三)培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新业态191 .培育制造业数字化新动能192 .打造服务业数字化新模式203 .推动农业数字化提质增效20(四)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引擎221 .发展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222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33 .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244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245 .培育云计算、区块链产业256 .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25(五)全面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281 .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292 .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93 .着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29(六)共创便民惠民数字智慧社会31L发展智慧医疗312 .发展智慧教育323 .建设智慧交通32(七)推动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331 .加快先进绿色技术产品应用332 .持续提升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343 .优化绿色管理能力344 、保障措施34(一)加强组织统筹34(二)做好经费保障35(三)强化人才培养35(四)促进区域协同36(五)筑牢信息安全3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占据信息化发展制高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十五五”时期是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及省赋予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重要支撑,也是全市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开创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局面的切实需要。“十五五”期间,市信息化发展将紧紧围绕落实网络强国和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布局,顺应数字转型新趋势,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融合,为我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质赋能。按照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市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纳入市“十五五”重点专项规划,作为“十五五”时期推动全市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省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立足我市信息化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谋划“十五五”期间市信息化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本规划作为市“十五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全市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信息化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20262030年。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市大力推动信息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市信息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市已连续七届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以全国36名入选“2019中国数字经济总指数城市100强”。1 .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光纤网络、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固定宽带方面,截至2025年底,全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21.3%,光纤入户率从2015年的37.2%提升至116.9%;移动通信方面,移动通信基站累计达2.7万座,其中5G基站累计建成开通4000座,4G基站从2015年的1万座增长至1.6万座,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入选首批“全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获省超高清(4K)电视网络应用试点城市;数据中心方面,现有数据中心5个,省将我市作为省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之一,纳入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6-2030年);工业互联网方面,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行业标杆示范或培育项目35个。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投入运营,联通“市轻工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华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相继投入使用。2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纳统企业39家)产值82.07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48.0%,工业增加值17.97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34.2%。电子信息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以印制线路板、液晶显示器、覆铜板、通信光缆、B超仪器和二极管、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25年,全市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统企业31家)营业收入28.67亿元。二是行业优质企业聚集。超声仪器在国内超声无损检测行业技术、产销量方面均居领先地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企业、省工业龙头企业超声电子;涌现出天亿马、东研网络、同行科技、领域、快通、航宇、利浩、正全等全国优秀软件企业。三是重大项目陆续落地。移动AI创新应用中心、搜狗人工智能、立讯精密等项目和企业相继落户。超声电子、光华科技等5G重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粤东数谷”纳入省规划。四是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全市规模以上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达58家,2025年实现营收超5.3亿元。3 .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方面,印发实施市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累计新增“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62家,23家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评定;累计列入省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园1个、省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1个;阿里云注塑机行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初见成效。政务信息化方面,“政府在线”项目已于2016年11月底完成竣工验收,全面投入应用;出台市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施方案,政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方面,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并开始试运行,在国内率先将市政、园林、执法、环卫等城市管理领域统一综合到数字城管平台,市环卫中心“市中心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考核管理信息系统”“市智慧公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期)项目完成竣工验收。4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通过政策立法、规划引领、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为信息化发展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经济特区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市铁塔站址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5年)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5年)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市贯彻落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建立了加快5G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市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二)发展问题我市信息化发展“十四五”时期取得明显成效,但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L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强化相比省内发达地区,我市在5G网络覆盖、光纤端口占比、数据中心建设及使用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5G网络覆盖方面,截至2025年底,我市5G基站累计建成开通4000余座,与湛江基本持平,但相比广州、深圳(均超3万座)等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光纤网络方面,截至2025年底,我市FTTH/O端口占比88.5%,位居全省第18位,同期湛江为92.8%,全省第80数据中心方面,我市现有数据中心5个,广州拥有在用数据中心65个。2 .信息产业规模有待增强2025年,我市电信业务总量446.1亿元,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82.07亿元,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8.67亿元,相比全省及先进地市,我市信息产业总体体量较小,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比较匮乏,现有企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3 .信息化应用水平需优化提升信息集成与共享水平不高,信息化行业应用还不够深入全面。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电子商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程度有待提高,信息化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仍不明显。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务云建设规模未能满足全市信息系统建设需求,“互联网+”与政务服务创新应用仍与国家、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信息化在民生领域的广度、深度和创新力度不足,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化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4 .信息化发展要素保障需增强激励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尚未充分形成。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衔接不够,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导致通信基站选址难、建设难、光纤网络入户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研发环境仍需优化,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通过打造联合实验室等方式积极开展信息化研究工作,但全市科技经费投入不足,R&D占GDP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影响了我市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受用地、人才引进及竞争力等因素影响,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迁移到支持力度更大的珠三角等地区,信息化高端人才引进是我市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三)发展形势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信息化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变化,仍将处于充满挑战、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 .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新机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化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社区管理等民生领域的作用将更加显现。是世界闻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全面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