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专题党课学习讲稿2篇.docx
2025年专题党课讲稿2篇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时代发展新征程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关问题,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和今后的时期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决定的历史意义,用好改革这一解决当下发展难题的“总钥匙”,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一、坚定改革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深化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就必须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举措。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改革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发展面临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凸显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二、提升改革能力,凝聚改革合力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对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同时,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勇于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党员干部勇于探索,创新工作方法。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路径和方法。三是加强团结协作,形成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党员干部要加强团结协作,形成改革合力。要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服从改革大局,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共同推进改革。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让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及时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取得成效。三、坚守改革底线,确保改革方向正确一是坚守政治底线,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政治底线。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得有任何违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为。二是坚守法律底线,依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坚守法律底线。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推进改革,不得违法违规操作。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三是坚守廉洁底线,确保改革的公正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利益调整,党员干部要坚守廉洁底线,确保改革的公正性。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得利用改革之机谋取私利。要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检查,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对改革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实践中去。要坚定改革信念,提升改革能力,凝聚改革合力,坚守改革底线,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弟扁以科学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志们:“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是我们党百余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和宝贵经验。所谓方法,在哲学意义上,就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所采用的工具、手段和程序,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自觉运用。方法科学,则水到渠成甚至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头,则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形成了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讲求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即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提供了方法指导、实践指南。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一、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法者,治之端也。”古往今来,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拓展法治工作空间,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维护法治权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能搞选择性执法,更不能搞法外开恩。“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革和法治始终相互砥砺、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良法,方能促善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国家立法节奏更快、要求更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立法领域改革”,等等。从编纂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到修改环境保护法,织密生态保护法网,再到修订公司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成效充分彰显。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改革和法治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必须牢牢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确保改革在法治下破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这个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穿透力,确保社会在深化改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把法治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内推进,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同时把法治服务其他领域改革和法治自身改革贯通起来,实现改革举措相互配合、政策取向协同一致,更好破解改革难题,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二、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破”和“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新旧事物中各种因素相互较量、此消彼长的矛盾运动过程,在破与立的循环往复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破”和“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描述事物发展状态的范畴。“破”代表着破除与变革,是对旧有思想观念、体系或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立”代表着建立与巩固,是指在社会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寻找新思路、确立新制度、形成新机制。这是“革故鼎新”的发展之道。改革有破有立,要在得其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而且要立得稳、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实践充分证明,”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成功经验。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不能未立先破,留下制度真空,让人无所适从,造成无序和混乱”。破和立,作为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重在辩证统一,也难在辩证统一。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推进改革,才能使改革的力度、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更好统一起来,更好实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破是手段,立是目的。“破”是为了更好地“立”。立得住,才能破得好。“立”起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敢闯敢试、有立有破是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正确稳妥处理破和立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立新发展格局,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立新发展理念,破“唯GDP论”;立城乡融合发展之制,破城乡二元结构之弊;立新质生产力,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利益的平衡、各种关系的协调更难,改革的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更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需要用好“破立并举、先立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