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资源ID:1899538
资源大小:12.9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2019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分析题QOo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O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1 .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答: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待爱情和婚姻L与侍萍真情的一面:周朴园对侍萍曾有过真情。三十年前,他与年轻的侍萍相爱,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在侍萍被赶走后,他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住她的生日,甚至还保持着她过去的生活习惯,这表明他内心深处对侍萍有着一定的怀念和眷恋。虚伪的一面: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惊愕、恐惧,而后试图以金钱来打发侍萍,想用钱来买断过去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这暴露了他在爱情面前的自私和虚伪。2 .与繁漪专制的一面:他把繁漪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她绝对服从自己。他强迫装漪喝药,全然不顾她的感受和意愿,体现出他在婚姻中极强的专制性和控制欲。冷漠的一面:他不关心鬟漪的精神需求和内心世界,对繁漪的情感冷漠无视,导致繁漪在这段婚姻中痛苦挣扎,也反映出他在婚姻关系中的冷酷和无情。对待亲情L与周萍威严的一面:他以家长的权威来对待周萍,要求周萍绝对服从自己,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周萍对他充满敬畏,在他面前战战兢兢,体现了他作为封建家长的威严和专横。复杂的一面:他既希望周萍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又对周萍与繁漪的不伦关系有所察觉,内心有着对家庭伦理混乱的痛苦和无奈,同时又要维护家庭表面的体面,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态度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3 .与大海资本家的一面:当他面对作为工人代表的大海时,立刻露出了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冷酷无情地镇压工人运动,开除大海,全然不顾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表现出他把阶级利益和金钱利益看得高于亲情。尴尬的一面:在与大海的冲突中,他也有尴尬和无奈的时刻,毕竟血缘关系是无法否认的,但他的阶级立场和自私本性让他无法以正常的父亲身份去对待大海,这种矛盾让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对待社会和事业成功的一面:他是一个成功的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展现出他在事业上的精明能干和强大的掌控力。虚伪反动的一面: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不择手段,克扣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工作时间,甚至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名工人,以获取巨额保险赔款。同时,他与反动势力勾结,压迫工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体现出他的反动和腐朽。周朴园在雷雨中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人物形象,他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源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以及自身的性格和经历,通过他的形象,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黑暗以及封建资本家的反动本质。2.雨巷大约完成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19卷8号。雨巷在现代诗歌史上一直享有很高的美誉度,但是,后来却一直受到批评,几乎是众口一词,说它的情调不Mo1980年,当时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刊物文学评论发表的戴望舒诗作试论一文就曾认为,雨巷是诗人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韵律美之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心赞扬雨巷的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所赞扬的也仍然只是它的艺术成就,认为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但仍然只能说,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行彷徨的孤独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答: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对其评价存在不同观点是正常的文学现象,关于对雨巷情调不高等评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从特定历史背景及传统观念角度看“情调不高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L时代背景的要求: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使命,人们期望文学能够成为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雨巷中那种个人化的、略带感伤和迷茫的情绪,与当时时代所呼唤的激昂奋进的精神相比,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所以从时代主流需求角度看,会被认为情调不够高昂,不能直接起到鼓舞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2 .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注重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引导意义。雨巷所表达的情感较为朦胧、幽微,充满了迷茫与惆怅,没有明显的道德指向和明确的社会批判意识,与传统文学所倡导的文以载道等观念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可能是其被认为情调不高内容无可取之处的原因之一。但雨巷具有独特价值,不应简单以情调不高来否定L艺术创新价值象征手法的运用:雨巷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朦胧、幽深的意境,象征着诗人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理想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的迷茫与失落。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内涵,使诗歌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是对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重要贡献。音乐性的创造:诗歌在韵律上具有独特的美感,节奏舒缓、和谐,押韵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格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3 .情感表达的普遍性:雨巷所表达的迷茫、惆怅等情绪,虽然具有一定的个人化色彩,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普遍心态。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的时代,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现实感到不满,却又找不到明确的出路。雨巷通过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传达了这种普遍的时代情绪,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价值。4 .审美价值的独特性:雨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它以忧伤、迷茫为基调,展现了一种凄美、幽婉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独树一帜,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宝库。它打破了传统诗歌单一的审美模式,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