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资源ID:1899513
资源大小:12.92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2019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分析题QOo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O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答:阿Q是鲁迅笔下具有典型意义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形象,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革命和社会存在多方面的危害,具体如下:对革命的危害破坏革命秩序:阿Q在未庄听说革命党来了之后,其所谓的革命行为是混乱而盲目的。他随意地去尼姑庵革命,偷走了一些物品,这种行为并非基于对革命理念的理解和追求,而是出于一种趁乱捞取好处的心态。如果这样的人大量涌入革命队伍,会使革命的行动变得毫无章法,破坏革命应有的秩序和纪律,干扰革命的正常进程。扭曲革命目标:阿Q的革命动机充满了私欲,他想的是把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想让未庄的人都对他敬畏害怕,想占有吴妈等。他将革命视为满足个人私欲、发泄个人仇恨的手段,完全扭曲了革命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目标。这种对革命目标的误解和扭曲,会使革命偏离正确的方向,让革命无法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削弱革命力量:阿Q式的人物缺乏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信仰。当看到革命形势稍有不利,比如听说举人老爷等对革命的态度后,他就开始犹豫和退缩。在革命过程中,这种人很容易因为一些困难或诱惑而动摇,甚至叛变,从而削弱革命的力量,对革命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对社会的危害阻碍社会进步:阿Q代表的是一种落后、愚昧、自私的社会力量。他身上的奴性、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等,都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他不理解也不追求真正的社会变革,只关注自己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思想和行为会使社会难以摆脱旧有的封建、落后的束缚,阻碍社会向现代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引发社会混乱:阿Q在社会中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生活准则,凭借着自己的无赖和狡猾在未庄生存。当社会出现一些动荡或变革时,他这种人很容易成为制造混乱的源头。比如他在未庄传播一些没有根据的关于革命的谣言,引起了未庄人的恐慌和混乱,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腐蚀社会风气:阿Q的行为和思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他的精神胜利法、投机取巧、欺负弱小等行为,在未庄这样的小社会中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人也学会用这种不正当的方式来对待生活和他人,从而腐蚀社会风气,让社会变得更加冷漠、自私和无序。2.雨巷大约完成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19卷8号。雨巷在现代诗歌史上一直享有很高的美誉度,但是,后来却一直受到批评,几乎是众口一词,说它的情调不Mo1980年,当时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刊物文学评论发表的戴望舒诗作试论一文就曾认为,雨巷是诗人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韵律美之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心赞扬雨巷的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所赞扬的也仍然只是它的艺术成就,认为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但仍然只能说,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行彷徨的孤独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答: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对其评价存在不同观点是正常的文学现象,关于对雨巷情调不高等评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从特定历史背景及传统观念角度看情调不高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L时代背景的要求: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使命,人们期望文学能够成为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雨巷中那种个人化的、略带感伤和迷茫的情绪,与当时时代所呼唤的激昂奋进的精神相比,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所以从时代主流需求角度看,会被认为情调不够高昂,不能直接起到鼓舞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2 .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注重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引导意义。雨巷所表达的情感较为朦胧、幽微,充满了迷茫与惆怅,没有明显的道德指向和明确的社会批判意识,与传统文学所倡导的文以载道等观念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可能是其被认为情调不高内容无可取之处的原因之一。但雨巷具有独特价值,不应简单以“情调不高来否定L艺术创新价值象征手法的运用:雨巷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朦胧、幽深的意境,象征着诗人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理想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的迷茫与失落。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内涵,使诗歌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是对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重要贡献。音乐性的创造:诗歌在韵律上具有独特的美感,节奏舒缓、和谐,押韵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格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3 .情感表达的普遍性:雨巷所表达的迷茫、惆怅等情绪,虽然具有一定的个人化色彩,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普遍心态。在那个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的时代,许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现实感到不满,却又找不到明确的出路。雨巷通过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传达了这种普遍的时代情绪,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价值。4 .审美价值的独特性:雨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它以忧伤、迷茫为基调,展现了一种凄美、幽婉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独树一帜,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宝库。它打破了传统诗歌单一的审美模式,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