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特色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
陇南市特色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陇南市是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千年药乡”。本文作者以现阶段陇南市特色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制约陇南市中药材产业链及人才体系建设等关键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陇南市中药材产业和人才创新提升产业发展的途径,旨在为陇南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关键词:中药材;制约因素;现状;对策;陇南市;陇南市地处西秦岭,是南北方植物的交汇带,也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使陇南成为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千年药乡”。根据普查显示,陇南现有各类中药材资源2492种,其中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就超过400种,药用植物1960种、药用动物345种、药用矿物39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150多种,属国家规定的珍稀濒危保护药材超过20种,已开发利用的有550种。经过多年的发展,陇南中药材产业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在全国及其产品出口方面都拥有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受天气、自然环境、市场行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作者从陇南中药材全产业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12345及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陇南中药材产业强市、强科技、人才振兴的发展对策,旨在为陇南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促进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撑。1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1.1区位优势独特陇南东邻陕西、南接四川,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是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逐步融入了“成渝”“天宝”“西成”发展经济圈和“一带一路”经济点。初步建成了以武都为枢纽的放射型铁路干线网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了交通运输网络全覆盖,形成了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建立的中药材GMP加工基地,充分发挥了本地区冷凉干燥优势,逐步实现南药北藏、北药南下之功能;陇南机场的建立已成为陇南道地药材外贸出口的发货仓;陇南电商模式使全市优质药材销往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陇药南下”和“南企北上”的发展新格局,陇南在全省乃至全国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区位优势得到凸显。1.2产业基地规模稳固截至2022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11.2万亩,当年采挖64.3万亩、留床43.7万亩,采挖量19.24万t,产值32亿元。目前,全市已建成西北部药材种植区、中部药材种植区、南部药材种植区、东南部药材种植区及东北部药材种植区5大道地药材生产区。培育了当归、大黄等7大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以文县、武都区、宕昌县、礼县部分乡镇为主的29万亩优质党参基地;以武都区、宕昌县、康县、礼县部分乡镇为主的15万亩优质红(黄)芭基地;以宕昌县、武都区、礼县、西和县部分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当归基地;以礼县、武都区、宕昌县部分乡镇为主的16万亩优质大黄基地;以西和县、礼县、宕昌县、武都区、部分乡镇为主的3万亩优质半夏基地;以文县、武都、康县三县区交界地带为主的3万亩优质黄连、天麻等名贵药材基地。1. 3良繁和种植体系完善一是全面推广优良品种,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繁育体系逐步建成。二是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仅2022年建成61个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示范面积6.7万亩,带动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50.6万亩。三是机械化种植示范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四是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得到全面推广。1.4园区及产业链发展良好一是2020年以来陆续建成礼县大黄产业园区、西和县半夏产业园区各1个,2022年相继启动了宕昌县和文县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园建设。宕昌哈达铺、武都吉石坝物流园区正在筹建集生产加工、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产品展示、市场营销、信息发布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二是2021年陇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陇南市生物中医药百亿级产业集群规划,以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主要目标,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智能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加工水平高、营销体系全、品牌效益好的中药龙头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提高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生物中医药百亿产业集群。1. 5经营主体及加工链条逐步完善认真落实国家、省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有效带动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市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共41多家,精深加工企业16家,其中独一味制药、佛仁制药等8家企业获得GMP认证;中药制药企业2家(甘肃佛仁制药、康县独一味),取得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78种,形成1800t中成药制造能力。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国药集团控股的西和半夏科技有限公司、礼县大黄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药材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注册登记成立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800多家,组建专业协会12家。其中规范运营、效益较好的合作社有159家,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8家,省级示范社14家。1.6形成独有的品牌优势陇南市以“甘味”品牌为抓手,全市共创名优品牌品种14个,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8个,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1. 7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一是加强了农科教推合作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依托省内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力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开展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示范。二是组建了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技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围绕药材种质创新、良种推广、集约育苗、野生驯化、生态种植、绿色防控、保质贮藏、系列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技术集成、展示与培训,指导各地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三是加强中药材衍生品科研创新,鼓励以中药材为原料研发中草药保健品、食品、食品添加剂等中药健康产品,推动药食同源中药材的深度开发利用。1. 8种植风险逐年降低陇南市13家财险公司中有7家从事中药材种植保险,其中2022年保险面积达30.56万亩,参保农户53597户,其中已脱贫户40084户,累计签单保费4422万元。秋季药材采收期,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及时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进行定损,协商后进行相应理赔。1. 9产业人才体系逐步建立“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市农业农村及科技部门及时制定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按规划方案摸清了农业人才的现状,确定了今后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计划,围绕中药材等产业柔性引进紧缺人才、大量引进研究生等高学历专业人才,组建专家团队,培养和带动陇南农业人才的发展和优化。2存在的问题1.1 产业现代化种植技术落后陇南中药材产区大多为高寒阴湿区,多年来基本靠马驮牛拉,机械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开发出部分小型省力耕作、挖掘等工具,但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七大药材产区省力化栽培模式发展需要。陇南道地药材大多为多年生,除草一项就占用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大大减少了药材的产值。机械化种植需要引进适宜特色山地农业的机具67。二是中药材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中药材主产区多位于高寒阴湿区,海拔高、地块小、坡度大,机械化操作难度大。二是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2. 2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调研中发现,2022年由于持续干旱(地下20Cnl无水分含量),造成中药材大面积受损,其中耐旱较好的大黄产区出现大面积的叶片萎缩和病虫害多发,其中轮纹病、黑粉病、蛇虫危害严重。产业发展急需旱区灌溉设施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措施。2. 3中药材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调研发现,全市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县区只有康县和武都区,其中康县主要为独一味公司1家,而且其药源主要为独一味产地。深加工能力不足使得陇南优质中药材只能销售初级产品,以及初加工饮品等,大大降低了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2. 4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是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中药材种植推广、加工、市场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除市一级层面人才结构较为合理外,县中药材从业人员人才结构很不合理,乡(镇)一级更是没有设立中药材岗位,推广工作全靠农技人员开展。三是企业高技能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奇缺。高技能人才的奇缺导致产地企业的管理粗放,难以支撑陇南优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四是机构设置不全、职能不清、编制不足。职能配置现状导致技术推广力量分散,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于中药材产业公共服务。3产业发展对策3.1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全市出台的陇南市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陇南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市级抓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陇南市生物中医药百亿产业链建设方案(20222025)陇南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一批实实在在促发展实体项目,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转变。3. 2重视道地药材品种选育工作一是加大科技力量投入,可实施封山育种、大田精细化繁育,利用510年分阶段选育不同药材优良品种;二是加强种子基因库建设,完善优良中药材种质资源,基原物质保存基质,及时补充陇南中药材种子库空白。3. 3加强道地药材品种保护倡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大适时采收保护措施的宣传,提高交易市场活动的规范化,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3. 4提升现代化加工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产业;二是推进饮片生产创新,促进传统饮片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发展中医药智能制造,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全力打造中医药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园和中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园,以两园为引领,带动全市中药材加工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四是大力研发中成药,支持鼓励企业和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加强科技合作,开展以陇南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产品再评价和再开发,解决中医药产业领域新产品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问题;五是推进中药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综合收益。3. 5建设康养游产业发展体系一是开发中医食疗保健产品。开发中医药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普通食品等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推广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的应用,构建大健康食品产业体系。二是发展中医康养融合服务产业,加快功能性中医药健康园区建设。三是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打造中医药旅游商品品牌,推动绿色健康药膳餐饮走进大众市场。3. 6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机械研发引进一批道地药材特色山地种植、除草、施肥、采收机械,加强药材高效种植机械的试验、示范,全面降低种药、收药成本,增加中药材种植科技含量,助农增收。3. 7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放宽金融政策,增加产业贷、金融贷,为中医药企业增加流动资金,促进产业向精深加工及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巩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3. 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一是健全中药材技术指导单位。建议将市中药材技术推广研究中心建成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纳入规划,建立健全县乡一级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指导县区中药材产业。二是加快人才培育,大力培育本地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引智。三是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四是创新培养模式。通过构建终身教育、带薪学习、定期进修、岗位培训I、专家带领培养、高校定期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