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面向2035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docx

    • 资源ID:1899274       资源大小:23.3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面向2035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docx

    面向2035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35年前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应立足基本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发表面向2035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一文。文章从能源总量、能源结构、综合能效、能源科技、体制机制、能源安全六方面阐述了我国能源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未来一段时期内能源发展的关键问题,涵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能源消费增量的可再生能源替代、油气供给安全、核电发展立足自主、氢能和储能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等。着眼2035年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能源革命,碳达峰、碳中和4个阶段的战略目标。研究建议,各环节全面落实节能优先方针,继续实施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站位全局谋划和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加快低碳转型并统筹构建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一、前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量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立足国情,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这是国家总体要求。以煤为主体能源是基本国情,需要立足所处发展阶段,审慎研判国际形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强新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性,推进储能、氢能等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O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能源强国,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因而开展面向2035年的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是学术热点和社会关注点。本文着眼2035年前我国能源综合发展课题,系统梳理氢能、储能、核能、煤炭、可再生能源、油气等的进展与趋势,提出能源领域发展目标以及就如何实现此目标而展开的初步思考,可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推进低碳转型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提供启发与参考。二、我国能源发展基本情况(一)建成世界上规模领先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体系在能源生产方面,2021年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4.13XlO9t、1.99×108t>2.076×1011m3;发电装机容量为2.377×IO9kW,年发电量为8.5×IO12kWho装机容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总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在能源消费方面,2021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24X109tee,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煤炭、可再生能源(如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消费国。但在人均用能强度方面,虽然近20年我国累计增幅约为300%,但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2021年仅为美国的1/3、德国和日本的2/3。(二)能源结构优化且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快速发展,通过“三去一降一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并增加优质产能,稳步提升能源清洁低碳化水平。同时,伴随着火电、煤化工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取得突破,清洁低碳转型步伐稳健。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由2015年的35%提升至2021年的47%,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由2015年的27%提升至2020年的34.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2015年的12%提升至2020年的16.5%;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由2015年的64%下降至2021年的56%,完成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三)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稳步推进“提质增效”攻关工作,改善了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15年的0.62tce万元下降到2021年的0.46tce万元,但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倍左右。大型煤矿的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为0.0104tcet,下降了12个百分点;煤砰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量为4.3XlO7kW,年利用煤杆石约1.5XlO8to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砰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分别为79%、73%、57.5%o煤电机组性能提升明显,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02.5g/kW-h。可再生能源保持了较高的利用率水平,2021年水能利用率为98.8%,风能利用率为96.9%,太阳能利用率为97.9%,“三弃”电量显著减少。(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国产化水平进展较快,在部分方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当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覆盖了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功研制了单机容量为IXl()6kW的水电机组、单机容量超过IX1()4kW风电机组,打破了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o建成若干座应用先进三代技术的核电站,在新一代核电、小型堆等核能利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能力持续增强,低渗原油及稠油高效开发、新一代复合化学驱油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现代煤化工技术等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要煤机装备、大型粉煤气化技术实现了国产化。(五)有利于市场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基本成型国家能源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重点能源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如油气体制改革全面启动,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逐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竞争有效的能源市场,完善了主要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得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有序放开,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取得关键进展;实现了管输和销售业务分离,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7年)实施成效显著。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正在建设,以中长期交易为“压舱石”、辅助服务市场为“稳定器”、现货试点为“试验田”的电力市场体系初步显现。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十三五”时期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占比为72%o(六)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增强但油气供给形势趋紧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持续完善“产供销储”体系,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油气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截至2020年年底,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14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9个大型风电基地建成或处于在建状态。实施煤制油化工科技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等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8%。2021年,煤制油产能为9.31X1()6t,煤制气产能为6.125X109小3;传统油气替代的技术储备与产能储备作用初步显现,参与国际油气谈判的平衡筹码效应逐步增强。然而,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油气供给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外部因素导致的能源安全形势趋紧。三、我国能源发展趋势研判(一)突出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并开展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的基础性地位,煤炭是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稳定器”。在我国已探明的一次能源资源储量中,油气等资源占比约为6%,而煤炭占比约为94%。这说明,煤炭是自主保障最可靠的能源类型,因而长期坚持煤炭清洁高效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应有之义。我国煤炭工程技术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产业升级、高质量“走出去”创造了基础条件。然而,煤炭开发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利于提高煤炭绿色、安全、可持续开发水平。着眼未来,开展智慧煤矿建设和智能化开采应用,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驱动煤炭产业创新升级;引导煤炭行业在加强主业的同时进行多元化发展,提高优质产能与革新产品类别并重。我国一半以上的煤炭用于发电,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开发规模的增长,燃煤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持续下降,但燃煤发电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是电力供应的主力;燃煤发电除继续承担保障电力供应的主体责任外,还将为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消纳提供灵活调峰服务。在开展节能、应用灵活性、供热等方面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推动燃煤发电朝着高参数、大容量、智能化方向发展,侧重新型动力循环系统、智能燃煤发电等技术研发,促进电力装备技术升级、发电用能结构转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制烯烧、煤间接液化等技术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可替代石油消耗约3义1。7ta,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新战略路径。着眼未来,提高煤化工产业大型化、园区化、基地化建设水平,结合资源禀赋条件,有序开展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宁东、新疆北部地区的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目前,煤炭清洁(绿色)转型进展较快,煤炭作为清洁能源进行应用态势良好。然而,煤炭的高碳属性决定了行业低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突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和经济瓶颈是未来应用的关键之处。(二)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使之成为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迅速、成本下降明显,与化石能源的经济性差距逐步缩小,在部分应用方向初步具备了市场竞争力。随着关键技术革新、产业规模壮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逐步由补充能源转化为能源增量主体。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需提前规划退役期间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水电开发仍有潜力,但水电待开发区域施工条件复杂、建造技术难度大,综合建设成本难以下降。水电技术未来发展需着力优化水电站规划、设计和建设,合理减少项目土建工程量,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风电发展迅速,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弃风”问题。未来应进行风电场的高效开发利用,大幅增加风电比重。持续开发“三北”大型风电基地、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基地、东/中部地区分散式风电,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并增强竞争力,提高风电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光伏装机量增长迅猛、布局持续优化,仍局部存在“弃光”问题。未来应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重策略,集中建设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等省份的大型太阳能基地,而东/中部地区以分布式为主。生物质能利用形式多样,相应发电初具规模,但燃料成本偏高等问题较为明显。加强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规划,将生物质能技术应用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任务紧密结合。地热与海洋能资源丰富、潜力较大,但因开发难度大而发展缓慢。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利用,重点突破干热岩地热提取等技术;针对海洋能开发利用由单一能种向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转变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波浪能、潮汐能的开发。(三)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障油气供给安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长期保持高位,安全供应面临挑战;陆海油气开发制约、进口通道单一、工程科技滞后于国际前沿、开发扶持政策不完善等现实制约因素突出。天然气需求持续上升,需要关注“增储上产”。2021年,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4X10211i3,产量为2.076X10"nA而消费量已超3×IO11m3o天然气探明程度低,通过常规气老区稳产、新区建产才能保持产量稳定增长;非常规天然气则依赖页岩气、深层煤层气开发以支持规模效益上产。着眼未来,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发,构建开放灵活的油气安全保障体系。创新理论并深化认知,带动新领域拓展、战略接替区准备、重大区带与战略目标落实,支持油气勘探持续取得突破。合理增强国内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实现非常规油气的规模经济开发。继续开展战略储备库、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四)立足自主发展核电并以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我国核电稳健发展,但发电量占比依然不高。2021年,我国商业运行核电机组为53台,装机容量为5.326×IO7kW,居世界第三位;在建核电机组为16台,装机容量为1.75×107kW,居世界第一位。相比主要核能利用国家,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并不低,但在全国发电总量中的占比仅为5%O核电事业起步较晚,但具有后发优势。早期的核电技术及核心装备多为引进,目前以“华龙一号”

    注意事项

    本文(面向2035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考与建议.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