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docx
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关键概念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需商品,并表达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物物交换:即人们用各自拥有的货物去直接换取所想要的货物。商品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一种商品的价值又必须用另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价值尺度:指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实物货币:指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曾经充当过交易媒介的那些特殊商品。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存款货币:指活期存款。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一一它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满市场。流动性: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思考题1.货币交换相对于“物物交换”而言,具有哪些优越性?答:(1)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范围。(2)提高经济效率和挖掘生产潜力。(3)为整个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范围的拓展奠定了基础。(4)促成商品跨时间的交换。2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答: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具有内在联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反映。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根本职能,其他能是在这两个基础上产生的。3 .结合支付制度的演化理解货币形态的开展。答:随着支付制度(即经济社会中进行交易的方法)的演化,其演变过程为以贵金属为基础的支付制度、纸币的使用支票的使用、资金调拨电子系统。货币的形式也在变化。大致可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存款货币。4 .货币制度构成的根本要素是什么?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货币金属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的货币本位。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货币准备制度是稳定货币设立的。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藏,这种黄金储藏保存在中央专行或国库。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存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5 .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答: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这与价值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满市场。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银币充满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满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亍制度。6 .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答:在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Z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所谓“劣币)则充满市场,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7 .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答:(1)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号代表的一种方法。(2)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3)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置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4)我国目前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内容如下:Mo=现金;Ml=MO+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M3=M0+全部银行存款8 .简述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答:1、人民币主币的单位为“元,辅币的单位为“角'和"分';1元分为10角,1角分为10分。2、人民币没有含金量的规定,它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黄金外汇藏主要是作为国际收支的准备金。3、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严禁伪造、变造和破坏国家货币。4、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唯一合法的发行机构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5、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每日公布,一切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都据此执行。J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9 .简述香港货币制度的特点与作用。答: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汇基金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5和支配,主要用于调节港元汇价。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作用: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本钱。止匕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在80年代中英谈判前后和90年代香港回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就起了积极的稳定作用10 .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作用。答: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主要任务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开展和稳定,促进各国经济的平衡开展。具体来讲,国际货币制度有三大任务:1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来源、形式和数量。2、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3、确定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或立有关的协调和监督机构。、第二章信用与利率机制关键概念信用:以归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标准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的行为规则。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前者如有关信用的法律(如契约法)、信用管理制度等,后如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行为主体的信用关系可统称为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种信用。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按指定时间向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即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保证按指定时间无件付款的书面承诺。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一种要求付款人按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额的票据。支票:是活期存款户签发的要求开户银行向收款人(持票人)支付一定额的票据。信用卡:是消费信用的一种形式,具有先消费后付款的特点。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利润分成(领取股息)和公司管理凭证的票据。债券:是发行者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二利息/本金。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指利息率在借贷期内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而波动的利率。浮动利率指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息率。现值:发生在(或折算为)某一现金流量序列起点的现金流量价值,简称P。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费雪效应: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引起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应。如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而需增加,可贷资金的均衡价格(利率)上升。思考题1阐述信用的根本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开展阶段。答:信用:以归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产生的原因:(1)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2)客观基础:商品经济的开展,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3)现实根源:在于商品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开展阶段:尚未工具化的信用阶段、尚未流动化的信用阶段、流动化的信用阶E电子化及网络化与信用制度相结合的阶段。2如何对信用制度进行描述。答:是为约束信用主体的行为而形成的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以及围绕产权、使用权问题的相关的合约和制度安排。3简述信用形式的种类及其特点。答:(1)高利贷信用。特点:极高的利息率;(2)商业信用。特点: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本;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动态一致。(3)银行信用。特点: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调动了社会界闲置资金,并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信用性强,具有广泛的接受性;信用的发生集中统一,可控性强。(4)国家用。特点:有偿性、临时性和暂借性、周转性、选择性和灵活性、来源多样性、政策性。(5)消费信用。4信用工具是如何分类的?答:(1)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2)按可接受性程度不同可分为无限可接: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3)按照归还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工具三类。5关于利息的起源和本质,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分别是如何论述的?答:马克思关于利息本质的理论: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借款人借入的货币作为资本,在生产和流;过程中与劳动者结合,就能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所以,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是利润的一局部。6计算利息率的公式和利息率的种类有哪些?I表示利息额,P表示本金,r表示利息率,n表示借贷期限,S表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单利计算公式:I=P*r*nS=P×(l+r*n)复利计算公式:S=P×(l+r)nI=S-P利率为i,F:未来总收入,P:现值。一次性贴现:P=F(l+i)n假定第k年的回报为Rk元(k=l,2,n),利率为i。PV=Ri/(l+i)+R2/(l+i)2+Rk(l+i)k+Rn/(l+i)n=-/(+)二*(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