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展望.docx
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展望纺织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好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中小企业多、产业集聚特征明显等突出特点。推动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是落实国家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我国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总体情况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将数字化作为推动我国传统行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整体框架和建设目标,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纺织行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坚持政策引领,加快推动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纺织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出台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明了到2025年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和路径。2023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提出七项重点行动,促进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是七项重点行动之一,有力地推动了纺织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推动相关政策落实,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基地、中国纺联数字化转型单位、中国纺织服装大数据中心等在重点产业集群、园区和企业不断落地,合力推动纺织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二)加强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纺织行业全面融合发展近年来,纺织行业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纺织企业发展应用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重点业务环节。全面融合数字化应用的纺织企业比例稳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纺织服装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实现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了57.9%,高于全国制造业56.5%的平均水平。纺织企业ERP普及率和MES普及率分别达到67.3%和30.3%,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在纺织行业两化融合过程中,MES系统应用作为其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其普及率在两年内实现了7.6%的增长,增速显著。(三)加快智能化改造,促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进程不断提速随着纺织智能装备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快速发展,智能车间建设进展不断加快。纺织行业中具备智能制造基础条件的企业所占比例,即智能制造就绪率,已达到16.2%,这一数值超过了全国14.4%的平均水平。近年来,智能化在棉纺、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行业取得较大的突破,纺织行业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基于智能生产装备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建设提速,已有多家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升级。(四)激发平台支撑动力,促进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形成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从落地建设阶段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面向龙头企业内外部供应链生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企业集团内部的一体化管控及供应链生态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典型的平台如新凤鸣集团的企业协同制造云平台“凤平台”、桐昆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盛虹智慧印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二是面向产业集群(园区)等区域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针对产业集群、园区等产业特点鲜明、共性需求突出等特征,为区域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特色的平台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典型的平台有长乐区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浙江省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三是面向细分行业/领域等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此类平台深耕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特色鲜明,专业性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较为突出,能够针对行业痛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典型的平台如巨细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天富纺织印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四是跨纺织细分行业和领域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该类平台已具备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能够覆盖、打通纺织产业链多个环节和领域,在资源链接、知识沉淀、应用服务等方面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典型的平台如飞梭智纺工业互联网平台、环思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五)发挥带头作用,细分领域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1 .棉纺织行业在新形势下,企业普遍面临着运营成本上升、用工短缺、节能降耗等多方面的压力,倒逼棉纺织行业从制造端发力,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例如,山东魏桥集团通过纺纱智能车间建设,实现了全流程纤维流传输无人化、全流程节点装备实时在线监控和单锭质量在线检测以及数据流的在线处理与智能化管控,取得了万锭用工降低80%、生产效率提升38%、配棉等级降低0.5级的显著成效。安徽华茂集团先后建成4个智能纺纱工厂,通过对关键工序的在线质量检测,以及配棉仿真、质量仿真、生产智能管控等系统的综合运用,大幅提高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使产品升级周期缩短约50%,生产周期缩短25%。2 .化纤行业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以超大型企业为主体,10家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超过60%,产业链配套完善,数字化转型基础好。例如,桐昆、新凤鸣等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基于“5G+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工厂建设,在生产制造全业务环节应用了十余类工业机器人,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制造,并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减少人工干预,保障了产品质量一致性,引领行业实现数字化发展。3 .印染行业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条中具有高创意感染力、高附加值的产业之一,产业集中度高,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地域优势明显。印染行业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废水排放量高,绿色生产压力大。例如,东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智能排产、化学品智能精准配送、生产过程数据纠错与优化调整等多项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设备关键参数100%在线采集调控,染色一次成功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能耗降低20%,水耗降低30%以上,对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作用显著。4 .服装行业服装行业是纺织产业体系中时尚创意的代表,面对终端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服装行业及时开展了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并由此带动了模块化设计、三维人体测量、3D可视化模拟、柔性生产加工等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例如,大连大杨集团搭建了优思达服装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为核心,通过打通消费者与生产端数据,驱动面辅料采购、版型选取、生产组织、计划排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按需柔性智能生产,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服务体验,使定制订单生产周期缩短至2个工作日,版型处理时间缩短至2s,使企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二、数字化转型对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业务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和为客户提供价值的方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行业发展数字化的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数字技术与纺织工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数字化转型对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的重要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的转变数字化能够有效促进纺织企业生产方式和决策方式的变革。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纺织企业通过“裁片超市”、智能调度、AGV自动搬运、MES系统和吊挂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单元建设工作,实现生产车间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打造柔性快反智能工厂,有效解决企业生产周期长、库存积压等问题,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同时数字化能有效赋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控,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销售、订单、客户、质量、能耗、排产、成本、利润等多个生产经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指挥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数字化转型助推企业优化供应链管控纺织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实现信息系统如模型、工具、软件等的标准化、复用化、协同演进及统一管控,实现对企业内外部供应链和合作伙伴的整合、协同与管控,形成良好“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的合作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纺织企业得以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生态体系。由于对商业模式的构建有一定需求以及对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要求较高,此类数字化应用目前普遍处于探索和初步建设阶段。(三)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业务模式创新利用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业务模式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服务模式的改变:数字化技术助力企业完成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转型。比较典型的应用是纺织设备制造商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设备的远程运维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可进一步拓展为客户企业提供与设备相关的增值业务服务。设计模式的转变:数字化技术助力企业实现从本地化设计到平台化设计的转型,比较典型的应用是服务企业服务商,将版型库、版师、设计师等资源汇聚到云端,打造了服装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包括制版在内的服装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四)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提质降本增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促进该目标的实现。棉纺企业通过纺纱在线质量监测技术,实时采集梳棉并条匀整数据、细纱机断头检测、电子清纱器质量数据采集等,实时监测跟踪纱线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问题,以保证产品质量。印染企业通过配方管理和染色过程控制等,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色差,提高染色成功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面料企业应用在线生产监控系统对订单流转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及时进行生产运行调度,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行效率。(五)数字化转型助力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链长、环节多,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可链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高效、快速反应以及产能共享,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如某平台可针对制衣企业对面料的需求,应用平台的集采、共享产能等服务模式,降低制衣企业采购成本,实现中小织造企业的产能优化配置与供应链快速反应。利用平台的聚合与连接功能,将不同产业园区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对接和协同合作,从而充分挖掘各园区的特色优势,达到互补增效的目的。如某“综合体”将园区的物理空间、产业支持、金融支持、配套政策等进行聚集,将当地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张网覆盖”形成“虚拟集团”。该集团是一个集整合设计、打版、面料、制造、分销、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可为综合体平台企业提供产业链资源和服务。三、我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当前,尽管我国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和该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显著纺织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头部企业大部分或已基本完成经营管理和业务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中小企业普遍以生产经营为主,以传统的管理经验为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参与较少,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信息化手段无法齐头并进,导致中小企业与头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形成明显的不均衡局面。(二)缺乏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载体的有效支撑虽然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鉴于纺织行业产业链条较长、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仍存在缺乏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载体等显著问题。大多数纺织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且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诊断咨询和专业指导,导致其系统性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与优质服务提供商和解决方案资源进行有效对接的难题,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服务支持,导致企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