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docx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摘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也是绿色创新和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对实现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以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主体,应发挥国有企业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优势;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发挥公共财政的绿色引领作用;为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设施提供用地保障;发展城乡有别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有机组成,也是绿色创新和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一、壮大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一)循环经济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途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2005年我国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把节约资源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文件第七节即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此节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凸显出循环经济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和资源消费增长很快,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能源和资源沉淀在产品之中,如以钢铁、水泥和玻璃等为原材料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产品当中。以粗钢为例,截至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累计达167.7亿吨,存量相当可观。金属、玻璃和建筑材料都可以重复利用,而且再生利用过程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远远低于初次制造过程。再生资源通过降低资源消耗而提高资源产出率,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见图D图11978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120000100OOO8000060000400002000081314723886372350304191535324/2223410124J10352410179610647699542>92904/101908ZZOZOZOZ810Z910ZboNZTOZOIOZ800Z9。OZ寸OOZZOOZOOOZ866T966Tb66TZ66I066T8861S861U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三)循环经济提升国家资源安全近期国际政治形势波橘云诡,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动荡不安。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国际政治和战争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对我国资源矿产安全造成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立足国内情况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对于保障中国资源安全、增强国家自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循环经济发展概况中国农业文明长达五千年,传统农业社会天然具有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可持续性。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环境危机,亟须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就是伴随生态文明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二十多年来,我国循环经济从弱到强,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数字,2020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o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o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速放缓;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业务促进了废旧物资的规范处理。(二)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不足等突出问题。以工业固废为例,我国工业固废数量增长趋势不减,2023年已经达到42.7亿吨,比“十一五”末增长了77.2%,而综合利用率为60.5%,尽管自“十三五”以来持续增长,但仍低于“十二五”时期。与此同时,危险废物产生量不断增长,2023年达Ll亿吨,年末贮存量O.9亿吨。工业固废处理产业是一项艰巨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的前提条件。相比工业废物数量,生活垃圾数量较少。2023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5亿吨。然而,生活垃圾就在居民身边,与5亿个家庭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生活垃圾是工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如玻璃、塑料和金属包装。生活垃圾量小、面大,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都存在较大困难。在中小城市和城乡接合部地区,家庭垃圾分类的理念和行动还相对较为滞后,垃圾分类效果尚不理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玻璃制品的制造成本下降,导致回收玻璃瓶成本相对提高而成为低值回收品。原本可以反复使用的啤酒、饮料和调味品等玻璃器皿成为即用即扔的一次性物品,资源化利用体系极不完善。(见图2)图220102023年中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4)三、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一)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国有企业在资源开采和冶炼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股东成员包括中国石化、中国宝武、中国五矿、华润集团、中铝集团等多家中央资源型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就组建中国资环集团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党中央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钢铁、有色金属和石化产品等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业务涵盖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以金属制品等可再生资源为核心,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废旧产品回收业务,是我国循环经济领域发展的新型企业形态。二是依托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由于新材料、新产品层出不穷,新的工业废弃物不断出现,如锂电池逐步取代铅蓄电池,对循环经济发展形成新挑战。应积极发挥企业在生产供应链前端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工业废弃物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规范化水平。如,在产品说明和包装中增加垃圾分类提示标志,分别对产品包装和产品本身的垃圾分类处理做出提示或说明,确保不同文化水平的居民都能识别和分类。又如,利用二维码标识危险固废,对危险固废采取全生命周期追踪,为规范化回收利用危险固废提供技术支撑。三是通过集成创新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效率。以可再生材料玻璃为例,玻璃是饮料和食品行业的重要包装材料。由于各种不同用途和品牌的玻璃瓶性能和外观有所差别,通常是将玻璃瓶破碎后分拣、重新入炉,而不是直接进入循环利用环节。可探索大类范围内的通用玻璃包装样式,比如所有的啤酒瓶统一性能和外观,酱油和醋等调味品瓶统一性能和外观,以此类推。这样,玻璃包装可以就近回收,在行业内重复利用,不需要破碎重新入炉制造,以减少二次入炉的能源消耗。(二)加强政策引导,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工具支持一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发挥公共财政的绿色引领作用。政府采购是引导和调节企业行为的有效手段。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对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或符合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的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通过政府绿色采购支持绿色发展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在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可率先使用可降解餐具或可反复使用餐具。通过政府绿色采购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环保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二是优化体制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城市生活垃圾回收领域,回收设施亟须土地保障。应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提高垃圾回收设施列在市政用地中的比重,将回收设施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垃圾分类环节,为居民提供免费可降解垃圾袋,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因地制宜,支持发展城乡有别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生活垃圾处理为例,要重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的差异,大城市餐厨垃圾集中、量大,适合大规模集中处理;乡村地区餐厨垃圾分散、量少,适合小规模分布式处理。应因地制宜,根据山区和平原、东部和西部农村地区不同的人口和地理特征,支持各地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