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的问题与建议.docx

    • 资源ID:1896370       资源大小:15.7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的问题与建议.docx

    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的问题与建议摘要: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体系和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与之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供给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此,本文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运营商和消费者各参与主体合力,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化解充电基础设施使用的结构性矛盾,新增建设与清退处置有序进行;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统一规范行业标准;支持企业研发创新,鼓励新技术成果应用,推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充电难;结构性矛盾;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DOI:10.13561/ki.zggqgl.2024.06.006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1。我国从2009年在部分城市初步试点新能源汽车,发展到当今相对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和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仅仅15年时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动力电池领域引领全球,产量和保有量稳居世界第一,并实现大规模出口,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亮点2。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基础设施是重要的交通能源融合类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3o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是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创新融合、安全便捷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面对我国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政策要求,国内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促使充电基础设施需求与日俱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7万辆,占汽车总量的0.3%;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l%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为6.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5.7万台;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为859.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272.6万台。我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日渐提高,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也将进一步带动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使用需求的增长。(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导致供给明显滞后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而同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29.2万辆,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同比增长30.6%,增幅较大。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车桩比仅为2.4:1,距离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提出的“2025年实现车桩比2:1,2030年实现车桩比L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车辆行驶里程的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充电环节存在的问题,但总体情况仍未改变,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充电难”现象依然存在4。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预计保有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应加快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否则供需失衡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必须推动优化现有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二、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面临的问题(一)网络布局不够完善,充电设施分布不均网络布局不完善,分布不均的情况是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布局完善。目前虽然大部分地区有一定的建设量,但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东部沿海、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建设相对不完善5。这是因为,发达地区人口密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较高,市场需求相对旺盛,间接促进了充电桩建设;同时,发达地区的电网覆盖率更高、电力供应稳定性更好,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参与充电桩建设。欠发达地区在电网等基建完善程度、政策支持力度、市场需求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充电桩布局建设落后于发达地区。充电桩的分布不均衡也限制了电动车的普及和推广6O2.城市地区比乡村地区布局完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密集,用车需求量大,充电桩建设的经济效益更高;而乡村推动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预期回报不高,导致建设速度远不及城市。我国自2009年开始鼓励汽车下乡,并在近几年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参与的企业和车型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成为拉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为106.8万辆、265.98万辆和320.87万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中小微纯电车解决了乡村地区的代步需求。但相比于城市相对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乡村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充电桩数量较少。(二)重点区域“一桩难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一些城市的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存在两极分化、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区域利用率较高,部分区域却利用率较低。1.“两区三中心”重点区域的“一桩难求”现象。“两区”(居民区、办公区)和“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一般是新能源车充电需求较大的区域。办公区、商业中心等区域的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不足,导致排队现象普遍存在。居民区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业主只能寻找公共充电桩满足充电需求。例如,许多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导致无法安装充电桩,或者部分居民区物业公司阻挠安装充电桩等等。2.“有桩没车”的低利用率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设置在地下车库的公共充电桩不易被发现,导致使用率低。二是一些城市的停车位比较紧张,充电桩经常被燃油车占位,缺乏规范管理导致充电桩使用率低。三是在充电桩设施建设的初期,出现过于超前投建或“跑马圈地”现象,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导致一些充电桩使用率低,逐渐变成“僵尸桩”。四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部分充电桩使用率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APP平台集中管理充电桩信息,不同充电桩的APP精准度参差不齐,经常出现无法准确显示车位是否被占用、设备是否故障、充电时长、通讯协议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三)运营服务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行业规范高效的运营服务和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但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L充电桩兼容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电动汽车品牌和型号需匹配对应充电桩和充电协议。虽然交流慢充的接口标准已逐渐被大部分企业接受,但关于直流充电,超级充电等快充方式,各个企业的标准尚未统一。有些充电桩只能为特定品牌的电动汽车充电,导致用户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些因素提高了充电桩的建设和普及难度。2.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充电桩的建设、运营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而缺乏运营商监管,未形成充电桩建设统一标准导致更高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投入。另外,部分企业的运营模式是设备、运营的双重模式,缺乏明确分工和行业运营规范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3.服务信息更新滞后。虽然市场上已出现充电网络服务信息平台,但目前信息查询也仅局限在充电桩分布与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许多功能尚未完善,例如,充电预约、充电桩状态查询、网上交易等。(四)存量充电设施陈旧,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随着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充电技术的叠代更新,大量早期建设的充电桩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1.充电桩智能化程度较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从最初的发展到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服务车型最多的充电网络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程。但面对数字化发展的浪潮,现有充电桩逐渐落后于电动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智能化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还不够,车网双向互动能力较弱。2.充电桩充电效率偏低。一是充电桩充电速度普遍较慢。相比于传统的燃油车加油,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较慢。虽然已经有一些快速充电技术,但是这些技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充电。止匕外,充电桩的充电速度也会受到电力设施的限制,如果电力供应不足或者电压不稳定,充电速度也会受到影响。二是换电技术尚未大规模普及。我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近34万台,尤其是重型电动化卡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新能源重卡销量为3.42万台,其中换电重卡增长18%,占新能源重卡的43%。换电池、租电池的商业模式使得电动重卡成本低于柴油重卡,更能够发挥能耗经济性优势。三是大功率超级充电桩建设不足。特别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超级充电桩设置较少可能引发节假日电动汽车大规模出行的排队充电问题。三、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推动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运营商和消费者共同合作,制订并执行相关政策,以确保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规范性得到持续改进。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动汽车的普及,减少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一)完善网络布局,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还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更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从而降低车企的营销成本。L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地区投资建设充电桩。同时,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积极为相关企业提供专项融资服务。2.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科学确定充电桩的布局和数量,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以“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为发展目标,积极倡导构建普惠均衡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打通乡镇充电“最后一公里”。让新能源车“出得了城,下得了乡,回得了家”,尤其要重点聚焦充电基础设施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地区。(二)化解充电基础设施使用的结构性矛盾,新增建设与清退处置有序进行化解重点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使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要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采取措施。1.增加充电桩数量。要进一步支持相关企业增加“两区三中心”的充电桩建设,合理科学测算办公区、写字楼、商超、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等公共区域客流密度和利用率等因素,适当增加公共充电桩数量,缓解“一桩难求”的现象。积极推动充电桩进小区,协调居民区业主、物业公司和充电桩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共享利益、分担责任,探索一举多得的发展路径。对于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建议发挥社区居委会、第三方专业机构优势,推进老旧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有序处置低效“僵尸桩”。通过加强运营维护、提升信息化程度,来提高对现有充电桩的利用率,激活“僵尸桩”,提高使用率,并有序拆除偏远废弃“僵尸桩”,避免资源的浪费。(三)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统一规范行业标准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的质量,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能有效促进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高质量发展。L加强运营商服务的监管。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服务质量,确保其合法合规。鼓励运营商共享数据,以便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监督充电网络的运行情况。推动不同运营商充电桩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提高网络效率。提供客户支持渠道,辅助消费者使用充电基础设施。2.积极推动充电桩的认证制度。确保符合标准的设备得到认可,鼓励运营商使用认证设备。严格执行行业相关标准,鼓励运营商采用高品质、可靠的充电设备,提高设备的寿命和性能,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同时,监管机构对厂商充电设备的生产

    注意事项

    本文(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的问题与建议.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