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形势与建议.docx
2025年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形势与建议摘要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国资央企对我国2024年宏观经济平稳增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2025年可能面临的复杂经济形势,提出进一步加强国资央企国民经济托底功能和转型发展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效益和效率、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结构、以科技创新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促进国有资本与资本市场高度融合及大力发展风投事业五点建议。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一揽子增量政策举措密集推出、稳步落地,宏观政策效应正在显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2024年10月份实际GDP同比增长约5.1%,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达2024年以来最高,金融业、房地产业生产指数加快增长,经济回升势头明显增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指出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一、国资央企对我国2024年宏观经济平稳增长起到保底和促进转型发展的作用(一)对宏观经济“托底”能力不断增强长期以来,国资央企通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基础与产业链水平、保障能源资源等安全,守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运行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当前,中央企业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25%以上的煤炭供应,在能源保供中肩负重任。在粮食领域,2023年全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4亿吨以上,中央储备规模稳中有增,地方储备规模增加、结构优化,原粮储备充足,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止匕外,有70户中央企业分布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等行业基础领域,资产总额占全部中央企业的17%,利润占15%。(二)以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2015年以来,国资央企以持续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增长。仅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总额超6万亿元。国资央企投资在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别是中央企业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加大投资布局力度,启动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启航行动,进一步稳固了中央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出产业控制与安全支撑作用,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三)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中央企业着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技术策源、高质量并购、集群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八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总体布局,牵头完成了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并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加速科技创新进程。2024年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中,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领域的22家牵头企业,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更好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国有企业人均产出指标大幅改善,人均营业收入比上年提高9.24万元,人均净利润比上年增加0.77万元,收入利润率比上年提升0.1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开放创新大文章,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发展高质量。二、2025年面临的经济形势可能更为复杂(一)总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2024年,我国通过有效投资稳增长取得了瞩目成绩。1H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3%,但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制造业投资增长9.3%,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8.2%、10.2%。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5.4%、8.8%;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7.9%,12.5%o但消费不足仍显著,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3.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小且趋降,同期工业生产者价格降2.1%,说明市场约束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在不断收窄的趋势仍在继续。(二)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增多2024年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绩,据海关数据,2024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7%,进口增长2.4%,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达6.29万亿元。但也要注意我国出口下降趋势和结构变化问题,自2021年起我国出口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前11个月增速未达到2021年和2022年的水平,说明发达国家产能对我国产品正在替代。近年来,我国对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速全面回落,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从40.8%降至37.9%o欧盟对华经贸政策趋紧,实施新关税和调查,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特朗普上台后可能加剧贸易紧张,试图缩减对中国供应链依赖。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4.8%,净出口贡献显著。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我国对外经济的主力军,2024年前11个月,共占我国外贸总值的84.7虬止匕外,外资流出对我国下一步出口的影响也需引起高度重视。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11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9%o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将进一步影响外向型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可能产生产业传导,由下游产品影响至上游产业,并可能影响国资央企为主体的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总需求。(三)财政支出压力较大2024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0.6%,税收下降3.5%,非税收入增加17%中央收入下降2.5%,地方增加1.1%。主要税种表现不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均同比下降。这表明2025年稳增长、稳预期、促市场活力的任务依然艰巨。202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揽子财政货币政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地方化债,特别是隐性债问题,及房地产市场企稳时间,仍影响2025年经济运行。截至2024年11月,地方债存量超45万亿元,占比超利率债47%。政府已采取增限额、专项化债等措施,但仍需警惕通胀、资金效率及长期债务依赖风险。房地产市场方面,2024年110月,开发投资、住宅投资、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均大幅下降,库存压力增大,居民购房意愿减弱。同时,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减少,个人按揭贷款降幅达32.8%,市场疲软态势加剧金融支持减少。2025年,保交楼、稳楼市、稳民生任务艰巨,需继续深入研究政策风险,加强地方债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四)资本市场仍需进一步积累信心2024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3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7.1%。狭义货币(MI)余额65.09万亿元,同比下降3.7%。流通中货币(MO)余额12.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表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减少,存款定期化,经济活力较弱。在股市方面,2024年9月份以后,在国家政策刺激下,沪指在2700点时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轮普涨。随着市场大涨各方利益开始分化,10月中旬以后主动外资机构投资人持续卖出中国股票,在港股持仓不断创新低。随着近期各大外资投行发布的2025年度宏观经济展望报告中出现对中国市场信心不足的现象,2024年11月初在一些较大的国内机构主动撤回沪深300ETF基金资金的同时,部分有较高杠杆的融资资金此期间内在股市短期内大进大出,盈利时大量加仓,亏损时加倍撤退,造成股市波动加大,目前我国股市基本回落到2024年9月23日前后的水平。港股方面,随着2024年9月底10月初内地增量政策刺激,港股市场走出一波小牛市后再度震荡下行,跌回19000至20000点之间。止匕外,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投资资金急剧减少的趋势也值得重视。美国利率上升导致创业投资低迷的全球趋势,加之中美经济分裂和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因素,部分国际国内投资者和创业者开始流向日本等海外市场。随着一些外资的离开,国内风险投资也更加谨慎,2024年上半年,国内创投市场的出资总金额同比下降30%左右,投资次数和金额下滑近四成,新成立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同比减少47.5%,认缴规模同比减少28.3%o三、以国资央企为主力承担起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一)加快宏观经济政策协调1 .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重投资、轻产出、轻效益,依赖债务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没能实现根本性扭转,国内企业效益普遍持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2.8亿元,同比下降4.4九我国企业效益下降的同时,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也在下降。2024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4.91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93万亿元,同比增加25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减少5077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9.54万亿元,同比增加8668亿元。2 .大力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我国消费要在进一步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下,美国的比重为67%,比我国高27%左右,亚洲的几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比我国也要高20%左右。目前我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口约9.64亿,高水平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有效提升国内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有极大空间,活跃国内资本市场既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功能,也能有效扩大国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多层次有效消费。3 .进一步理顺中央、地方的关系解决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调动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合理划分央地之间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建立起地方政府促进经济社会自主发展的相关激励机制,进一步解决好财力增长问题的同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和企业财务硬预算约束机制。4 .进一步处理好市场、政府、企业关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力。5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政策力度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依靠资本市场不同,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传统信贷类业务居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净息差,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净息差已经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央行降息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息差,加上房贷利率下调,导致银行利润下滑情况可能更加突出。因此,2024年10月份财政部宣布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2025年促进经济增长仍需要财政发力,进一步通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大对新基建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拉动国内有效需求。6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