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工作情况汇报.docx
旅游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我县旅游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11331”发展战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加快构建“1+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一、20XX年工作开展情况(一)编制旅游规划,引导县域旅游科学发展。按照“全域梳理、总体布局、重点规划、突出特色”的思路,形成了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成果,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明确了路线图。(二)加强宣传营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建立本地旅游官方宣传平台“玩遍XX”,组织开展绵阳旅游进高校,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主办的旅游交易博览会,逐步提升XX旅游知名度。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局面基本形成,米枣节,菜花节、忠孝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节等16个具有XX特色的旅游节会活动逐步走向品牌化、市场化。(三)规范行业管理,争优创星成效显著。新建A级旅游厕所8个,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指导成功创建星级农家乐3家、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截止20XX年我县旅行社服务网点已达57个,县内旅游市场监管到位,安全有序。(四)致力三产融合,树立“旅游+”发展新标杆。成功举办首届“龙抬头”XX采摘节,节会当日8万人创下我县乡村旅游节会历史最高记录;开展XX系列药膳创新创业大赛及食谱征集活动,评定可推广的药膳食谱40余个并评选出了十佳XX药膳食谱,XX厨艺大赛决赛将在近期我县首届农民节上隆重呈现,三产融合示范效应初显。(五)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XX年我县旅游收入达54.53亿元,接待游客529.54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20.72%和13.9%,均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二、20XX年工作思路20XX年,我们将按照省、市、县工作部署,努力做活“旅游+”文章,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旅游在“1+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以上,接待游客590万人以上;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500人,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8个,创建星级农家乐3家以上;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以上;力争实现招引落地1至2个重大旅游项目。(一)注重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以XX县旅游总体规划为引领,以旅游化为路径,激活XX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和交通次枢纽区位优势,加快形成以XX城区为中心、南部和北部片区为重点,辐射带动东XX地区的“一心一带四片区”县域旅游空间总体布局。一心:县城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围绕“一镇三山两寺两江”旅游资源,打造现代山水园林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一带:XX江旅游休闲旅游带。依托XX江沿岸秀丽田园风光和丰富文旅资源,以生态骑游道、水上景观廊道为连接线,串联各旅游节点,形成集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型旅游产业带。四片区:北部科技亲子休闲旅游区,以XX江美丽岛项目为核心,以打造“XX童玩谷”为目标,整合区域内项目,打造亲子度假、科技体验、中医药养生、休闲农业等旅游产品;南部古XX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古XX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围绕综改区乡村旅游区、XX观道教文化旅游区、XX湖旅游度假区有序推进,逐步形成XX旅游高地;东部生态乡村风情体验区,依托东部原乡田园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推进XX写生创作基地、高山情文化旅游区建设,打造东部生态乡村风情体验区;XX古镇休闲养生度假区,以古镇为核心,沿江休闲带为支撑、乡村旅游为基础,形成古镇休闲、康养度假、农事体验、生态观光度假区。(二)打造特色产品,提升XX旅游竞争力。L抓旅游项目,夯实旅游产业支撑。以“项目突破年”为契机,按照“谋划项目抓招商、签约项目抓落地、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竣工”的思路,大力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产业带动好、知名度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努力构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着力推进XX江美丽岛、XX写生创作基地、中国科技城海洋国际、翠湖国际田园防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狂欢小镇、盛世樱花悠乐谷提档升级。积极开展县城旅游度假区、XX湖旅游度假区、永明书房湾颐养度假产业园、XX古镇旅游区、新德XX江渔家小镇、忠孝文化旅游区、高山情文化旅游区等项目的包装和招商策划。2 .抓旅游节会,提高XX旅游吸引力。一方面是要树立品牌化意识,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坚持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农文林旅融合的道路,办好全年22个旅游节会,全力打造6个县级重点节会,形成一批农业创意、田园风光、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丰富XX乡村旅游产品。围绕赏美景、享美食、住民宿、品乡愁为内容,加快打造“XX-XX-XX-XX江”古镇体验游、“XX古镇-XX杜甫草堂-东山公园”唐宋文化游、“印象XX江美丽岛-盛世樱花悠乐谷-狂欢小镇”亲子科技游等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XX旅游产品体系。3 .抓旅游商品,提升XX旅游影响力。鼓励XX城XX、崭山米枣、富硒黑花生、橄榄油、金鼓苕粉、蜀奇花生等加工企业开发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重点企业,进一步丰富我县旅游商品供给,逐步提升我县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三)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1 .提升“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加强旅游道路体系的规划、调整和建设,提升道路美化绿化档次,进一步完善景区进入性道路配套建设。2 .完善“便捷乐享”旅游服务网。拓展高速公路出口两个旅游服务点的服务功能,加强旅游线路、景区道路、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建设,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一旅游城镇一旅游景区(点)”旅游咨询集散服务体系。3 .加快建设“智慧智能”旅游互联网。大力支持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建设,打造与大众旅游时代市场相适应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4 .构建综合高效旅游监管体系。坚持依法治旅,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加强部门联合,抓好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和规范经营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规范旅游市场秩序。5 .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抓好旅游接待服务队伍建设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并组织涉旅镇乡、企业及乡村旅游带头人等外出考察培训,提高旅游经营管理队伍水平。6 .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的新三年目标,积极探索和运用市场化机制,创新建管模式与办法,以厕所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我县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完善,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四)抓好招商推介,加强旅游宣传营销。一是以重点旅游项目为依托进一步精选旅游招商项目,加强项目包装策划,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引资步伐,全力跟踪意向项目的进展情况,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加强宣传营销的整体策划,充分利用以“玩遍XX”为代表的新媒体等手段,将“XX丘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作为XX的整体形象全方位进行宣传推介,并积极参加省市旅游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宣传营销活动,拓展市场,提升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把握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对照省市各项重点工作,准确把握对口部门的政策扶持方向和资金投入导向,找准与我县旅游业发展工作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梳理,加强向上级对口部门的请示汇报,强化沟通联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一)国有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各自开发的现象,没有形成县域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及管理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旅游资源综合效益发挥较差,全县旅游“一盘棋”的格局还未形成。建议:一是理顺国有旅游资源管理渠道。做实宏达公司下属XX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筹管理县域旅游资源,逐步实现“核心旅游资源政府主控、旅游品牌政府主导、旅游配套设施政府主建、旅游秩序政府主抓”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探索创新旅游发展新机制。整合县域旅游综合协调、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和服务监管的职能,加快形成旅游大产业的协同促进机制、大市场的联合执法机制、多部门的联动管理机制、跨行业的资源综合保护机制和旅游形象的统筹推广机制,使我县旅游管理机制运行更顺畅,资源要素配置更高效。(二)离“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我县旅游资源深层开发和整合程度不充分,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旅游基础硬件设施不足,配套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在餐饮、住宿以及旅游体验的精品化、多元化方面还远远不够。建议: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运用大旅游理念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按照旅游化的需要,大力运用“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相关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坚持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法治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业格局。(三)旅游产业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发展动力不强。县内旅游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投入、营销运营能力较弱,缺乏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和能提升XX旅游竞争力、彰显XX旅游形象的旅游精品。建议: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项目投资和持续运营难题。在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保护权、管理权前提下,大胆尝试引进社会力量组建项目运作公司,通过市场运作激活开发权,实行项目运行成功后用收益分成来回报前期投入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实现旅游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有效盘活旅游存量资源,聚集旅游发展资金,实现旅游开发的实际投入,推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四)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不浓,政府引导力度还不够。建议: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激励扶持,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一是强化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社会资金等的整合力度。将交通运输、城镇化、水农渔林、生态保护治理、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养生养老等方面的财政资金纳入整合范围,围绕旅游产业配套,集中打捆使用项目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做形象,企业参与旅游发展做品牌,群众支持旅游发展做环境”的良好格局。二是高度重视土地等要素保障,深入研究旅游业开发土地利用的政策、途径,促进项目落地实施。三是尽快研究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在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增加政府导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创优创星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