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888132
资源大小:65.63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必须在“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深入攻坚,把市打造成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样板。第一章开启美丽建设新征程第一节现实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加。绿色转型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严控燃煤消费总量,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0.3%,拆除14台合计28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完成除承担集中供暖且无替代来源的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拆改,提前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严格新建项目准入管理,压减过剩和落后产能企业;启动“百企退城”累计100家,完成92家企业搬迁改造;深化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绿色生产,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绿色园区1个、绿色产品3种、绿色供应链4家,省级绿色工厂6家、绿色产品6种。优化用地结构方面。对在产露天矿山实施“一矿一策”综合整治,强化沁阳市和博爱县煤场区域规范整治,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域实施烟花爆竹禁放,全市建成区所有餐饮门店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提升铁路货运比例,压缩大宗物料公路运输量,丹河电厂、晋煤天庆等5家大宗货物年运输量超过150万吨的工业企业均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输。推进重点涉气企业改造,完成治理项目3748个。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监管机制,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专项行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25年,全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7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10天,与2015年相比,PMl0、PMz5降幅分别达到35.3%、35.6%,优良天数增加31.4%,重污染天数下降65.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35.88%、36.54%,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5年,全市4个国、省控考核断面,II类1个,IV类3个,全部达到省定目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或优于11I类的比例100%,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11类断面比例提升25%,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26.06%、21.18%o完成9个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5个河道整治工程项目、2个生态湿地建设项目、6个工业企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完成六县(市)共8条黑臭水体截污纳管工作,完成孟州市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绿化带、大沙河生态治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先后竣工,水生态环境改善成效突出,纳入名录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完成607个企业地块污染源、污染物传输途径、敏感受体等基础信息采集,完成99个重点行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初步采样检测、13个工业园区周边地下水采样检测,编制成果集成报告,整治工业固废堆存场所9个;开展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完成整治工业企业135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为人民“吃的放心住的安心”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完成52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卫生厕所累计达46.26万户,普及率达88.9%,孟州改厕治污典型做法在全国推介。六县(市)全部通过省级农村垃圾治理达标验收,“一废一品一库”环境风险有效防控,无重大及特别重大事件发生。生态保护持续加强。2025年,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5%,森林蓄积量达600万立方米;湿地保护面积13372.09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8.46%;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率达80%,自然保护区面积37.07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7.8平方公里,入选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市、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国土绿化提质加速,致力塑造“绿满、三季花开、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象。沁泉湖公园、苏蔺体育公园先后建成开放,大沙河、南水北调绿化带成为城区的靓丽新名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生态经济稳步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产业结构由7.0:58.9:34.1,优化为7.4:42.0:50.6,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工业转型深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大改造”“四绿”创建、开发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三新一高”经济蓬勃发展,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获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山两拳”上升为省级重大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4.5%,成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城市、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制定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市公园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实施环保信用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环境政策,提高环评审批效能,健全环境监控网络,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第二节面临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仍需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全面到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利用失衡问题突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能源原材料行业占比偏高。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能效水平与先进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总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任务异常艰巨。机动车保有量大且增速明显加快,公路货运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公转铁及多式联运程度较低,运输设施设备标准化、清洁化水平有待提高。污染治理任务仍很繁重。环境空气质量尚未根本好转,臭氧(O3)污染呈上升态势,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大面广,治理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境内河流多为季节性河道,缺少天然径流,水污染物排放量大,水体自净能力差,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水平不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生态流量尚不能有效保障,部分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多数河流生境单一,水生生物物种多样性较低。土壤安全利用成效有待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薄弱。不少化工企业近水靠城,涉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重金属风险源的布局性、结构性风险突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压力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完善。生态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全市经济增速放缓,生态经济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偏低,仍存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突出问题。生态农林业、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服务业等绿色产业刚刚起步,绿色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少,产业竞争力不强,政策激励引导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物排放量与处理能力不匹配,危险废物、污泥处置能力不足。环境治理体系仍需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未充分有效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市场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地方性环境法规亟待完善,部分企业法治意识淡薄。基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和环境信息化建设仍滞后于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第三节面临机遇“十五五”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显著增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构筑的生态屏障作用持续凸显。二是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伴随郑州都市圈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为我市发展搭建了广阔支撑平台。三是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新动力。“十五五”时期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找准定位、探索路径,全方位对接区域重大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我市生态功能突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落实碳排放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谱写新时代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惠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持低碳引领、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安全为基、守牢底线。不断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三节目标指标到2030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实现更大进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升,优良天数持续增加,重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