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docx
-
资源ID:1888125
资源大小:43.25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五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助力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依据省“十五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我市能源资源禀赋,阐明T“十五五”时期我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我市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发展现状与机遇(一)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能源安全供应、能源清洁开发、能源结构调整等工作成效显著,为促进我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再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能源建设基础更实。截至2025年底,全市发电总装机648.4万千瓦,人均装机1.84千瓦,较2015年提高0.68千瓦。各县(市)实现22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110千伏双电源供电,电网供电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新增充(换)电站45座,公共充电桩1500个,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累计建成油气长输管线18条、720公里,城镇天然气管线5000余公里,豫北LNG应急储备中心(一期)建成投运,燃气保供安全有序。能源结构转型更优。截至2025年底,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14台28万千瓦,全市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比达到78%,煤电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部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时以下。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300万平方米,全市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散煤“清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实现突破式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8%o煤炭消费总量持续下降,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8.7%,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升至7.4%。能源安全底线更牢。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县(市、区)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各级安全基础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初步建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能源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出台油气长输管道突发事件、大面积停电等应急预案,开展能源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促进能源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十四五”期间全市能源领域安全生产“零事故”。“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类别指标单位2015年2025年年均增长能源生产煤炭万吨646302-14.1%非化石能源万吨标准煤6511612.3%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1712.11569-1.7%煤炭万吨16381448-2.4%成品油万吨40.17天然气亿立方6.07非化石能源万吨标116准煤电力总量电力装机规模万千瓦415.4648.49.3%其中:煤电万千瓦4135867.2%天然气分布式发电万千瓦O10风电万千瓦O14.8光伏万千瓦1.136101%生物质万千瓦0.20.520%水电万千瓦1.11.1(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窗口期、推进碳中和的起步期,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期和重要时间节点。从国际形势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新阶段,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世界各国争相以绿色增长战略为蓝图,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达国家正在加速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从国内省内形势看,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上,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走低能耗、少污染、高质量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从我省实际看,能源结构依然以传统能源为主,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10个百分点。油、气、水、风、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差,供应保障不确定因素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保供能力亟需强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更严、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更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已成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从自身看,全市长期依赖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强度等指标相对较高,能源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增大等多重考验。一是能源结构不够合理。全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特征突出,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68.7%,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8个、4个百分点,能源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周期更长。二是可再生能源禀赋一般。我市风能、太阳能分属四类、三类地区,资源禀赋先天不优;域内水能资源一般,风景保护区多,规模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场空间受限。三是产业体系尚不配套。缺乏与风电、光伏产业相配套的设备制造业,与风电、光伏产业匹配的技术咨询、质量标准、监测认证、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体系不够健全,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发展及协同增值效应体现不明显,现有的产业体系难以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四是科技支撑相对薄弱。能源技术、装备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团队少,科技支撑能力弱,内生动力欠缺,创新引领能力不足,高效、绿色、灵活、经济的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产业结构门类齐全、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要求更加迫切,生物质资源丰富、局部地区风光资源条件较好、氢能资源禀赋良好,发展可再生能源具备一定优势。综上所述,“十五五”时期,能源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高质量、聚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向集约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助力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围绕绿色建设,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能源供给保障和清洁低碳转型,推进能源智慧化升级,推动能源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能源领域率先实现碳达峰,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强能源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绿色低碳和供给安全相结合。围绕能源资源供给安全,以保障我市能源需求为基础目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拓展能源供应渠道。进一步完善煤炭、油气应急储备设施,提升储备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坚持整体统筹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远近结合、长短结合,既重点满足短期发展需求,又放眼长远、解决长期发展问题。加强规划统筹,强化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时序,增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能源保供体系。坚持节能高效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化石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坚持节约优先,突出创新动力,强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建立健全智慧化监管系统,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率和清洁利用水平。坚持深化改革和加强监管相结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稳妥有序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增强市场活力。强化政府监管,坚持民生保供底线和安全生产红线,确保改革成果最大限度惠民利民。坚持节能降耗与先立后破相结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三)总体布局。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突出优化能源生产、供应、消费结构,加快建设“一廊两网三试点四基地”,推动形成清洁多元、安全可靠、低碳高效的能源发展格局。沿黄百万千瓦风电走廊。依托我市黄河流域沿线及周边区域优质风能资源,坚持风电项目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沿黄县区自然和民俗风情元素相结合,打造百万千瓦级风电走廊。坚强智能、省内领先的输配电网络。强化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的220千伏主干网架,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和调控运行水平提升,加快建设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城乡输配电网。安全高效、覆盖全域的天然气网络。落实省天然气“三纵六横”主干管网规划,充分发挥黄河以北天然气枢纽地位,完善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实现城镇和平原地区行政村天然气网络全覆盖。农村能源革命标杆示范县。统筹利用风、光、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生物质能、光伏、储能设施等有机组合,在温县建设5G+智慧农业物联网、配套电网、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等综合能源网络,为农村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用能解决方案,探索“零碳村镇”建设模式,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光伏整县推进示范县试点。结合县域特点,突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村委会、工业厂房、农村住房等建筑屋顶资源,加快推进博爱县、修武县光伏整县推进示范试点,实现光伏开发利用集约化、规模化融合发展。鼓励其他县(市、区)参照试点县整县推进光伏开发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充分利用矿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区域内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建设闲置矿井储能示范站,构建以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氢能源多元应用示范基地。立足服务郑州都市圈,辐射供应周边,整合传统氢源,优化副产氢提纯技术,拓展绿氢供给渠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氢能装备制造企业、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与配套服务企业。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市区、景区等公共交通中的应用,适时推广城建渣土车、环卫车、物流车等其他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打造氢能源多元应用示范基地。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和检测基地。依托市整车及汽车配件生产能力,重点研发氢气长管拖车、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等项目,持续引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环卫车等其他商用车生产项目,打造省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基地。依托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氢燃料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