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市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省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上升为“十大战略”之一,为市文化旅游发展带来历史性、重塑性机遇。为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根据省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实施文旅文创战略指示精神、省"十五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省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编制市“十五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市“十五五”时期文化旅游发展作出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谋划。规划细化工作纲要,部署阶段任务,明确具体行动,确保“十五五”市文化旅游开好局、起好步,扎实推进,久久为功。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远景谋划到2035、2050年。第一章发展环境市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文旅资源数量大、禀赋高,具备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十四五”时期,市文化旅游取得长足发展,为“十五五”实施文旅文创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节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龙文化。是“中华第一龙”发现地,被誉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龙文化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金名片。上古文化。市境内有戚城遗址、西水坡遗址等多处远古文化遗存,被称为“华夏帝都”“颛顼遗都”,是中华文字肇始之地,是华夏早期历史文明探源重要基地。春秋文化。孔子居卫十年著论语,“郑卫之音”风靡后世。大义灭亲、退避三舍、囤积居奇等成语源自。姓氏文化。市是张、陈、杨、孙、戚、范等231个姓氏起源地,是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目的地。名人文化。汲黯、荆轲、商鞅、吕不韦、僧一行等先贤事迹闪耀青史,汉武蛋瓠子堵口、寇准逼辽签订澧渊之盟,郑板桥范县勤政爱民千古流传。孝道文化。有“孝道之乡”的美誉,清丰县是全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杂技文化。国际杂技艺术节代表当今世界杂技艺术发展最高水平。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杂技专业学校一市杂技艺术学校,实力最强的杂技文化企业一省杂技集团,最具特色的杂技产业园区一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最大的杂技专业剧场一水秀国际大剧院,最高水平的杂技精品剧目一水秀。极限运动。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极限运动基地、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工冲浪池,是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极限运动训练基地、自由式小轮车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自由式小轮车国家队训练基地,是第一届中国极限运动大会举办地,国家极限运动备战奥运主阵地。驯虎文化。清丰县梅庄虎文化产业园是国内民间最大的养虎驯兽基地,拥有虎、狼、熊等凶猛野兽百余只,极富特色。非遗文化旅游资源。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涉及戏剧、杂技、工艺、节会、武术、美食、庙会、说唱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戏剧之乡”、省级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南乐目连戏、大平调等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市有红色旅游资源94处,其中革命文物遗存80余处,国家级红色经典旅游景区1个。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范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旧址,台前县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纪念地(将军渡)、南乐县第一党支部(佛善村)旧址等形态保存良好。生态旅游资源。市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黄河流经167.5公里,具有开发亲水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金堤河段120多公里,沿岸滩涂、湿地、湖泊连成一片,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优势。引黄入冀补淀渠首是居民常态化休闲的胜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资源。市拥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国家级传统村落2处。拥有省级特色旅游示范镇6家,省级休闲观光园区8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9家,省级传统村落5处。范县万亩荷花园、濮水小镇、班家小镇等是乡村旅游新亮点。清丰县是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范县大米、吴坝大蒜、古寺郎胡萝卜等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裹凉皮、壮馍等名吃享誉冀鲁豫三省。第二节发展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6座,文化馆7座,博物馆、纪念馆15座。城市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大型杂技情景剧水秀演出千余场,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黄河红帆入选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项目,杂技空中摇摆获省“百戏杯”金奖,历史剧曹操在顿丘获省黄河戏剧节金奖,现代戏石磨的婚事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8个,戚城遗址、高城遗址等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旅游活动推陈出新。相继举办中华龙文化周、中华龙文化节、二月二龙文化节等龙文化研究推广活动。持续举办一年一度仓颉庙会,祭拜祈福信众多达20万余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杂技节、第一届杂技艺术节、首届中国极限运动大会、省黄河戏剧节等,形成了杂技演艺、教育、旅游产业链条。文化旅游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各类旅游接待服务单位200多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22家,星级饭店10家。各类文化产业单位2400余家,其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7家,省重点文化企业1家。五年共接待游客67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117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杂技及相关产业年收入15亿元,从业演员达到3万多人。总体上看,“十四五”以来,市文化旅游取得长足进展。一是“稳”的基础在巩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杂技文化出口基地、省级传统戏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品牌不断擦亮,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园区、A级景区、特色民宿风情小镇和特色村不断增加,为“十五五”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进”的态势在强化。成功举办了国际滑板公开赛、中国极限运动大会、全国滑板锦标赛等高水平杂技和极限运动的节会赛事,借力极限运动发展文化旅游,前景十分广阔。三是“好”的局面在拓展。培育了一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省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了一批杂技文化产业园区,成功打造“中国清丰极限运动基地”,全市文化旅游“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向文旅强市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第三节面临机遇国家文化战略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在市双重叠加,龙文化、杂技文化等具有突出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市交相辉映,有利于市以实施国家文化战略为依托,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切入点,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软实力的重要抓手。省实施文旅文创战略机遇。省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上升为新时期“十大战略”之一,有利于市进一步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打造具有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中原文化旅游新高地;有利于市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断升级传统业态,巩固优势业态,培育新兴业态,布局未来业态,实现文旅消费市场扩大、消费场景拓展、消费业态增加、消费品质提升。步入高铁和航空时代机遇。郑州至济南高铁一济南段已开工建设,市连接中原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将会体现,从文化旅游区划边缘走向文化旅游枢纽的优势将会彰显。豫北机场被我省列为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借助高铁、航空经济红利,“十五五”期间将步入航空时代,迎来文化旅游新机遇。第四节存在问题外部挑战。从全球看,新冠疫情的走向不明,使旅游业进入冰封期。入境游客数量将呈断崖式下跌,对市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推进文化旅游“走出去”产生深刻影响。从国内看,市中小旅游企业深受疫情冲击,资金链吃紧,经营困难。从全省看,区域性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市优势资源利用不足、产业链条短劣势明显,与郑汴洛等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亟需拓展发展空间,于变局中开新局。内部问题。龙头不强。高成长性文化旅游企业偏少,难以吸引战略投资商和知名品牌入驻。本土企业“走出去”力量不足,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现象,扩能有限。高品质供给不足。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可看、可感、可视度不高,外地客源仅占20%左右,过夜游客占比仅为6%左右。经济发展贡献度不高。以2019年为例,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的2.22%和0.41%,占全国的1.1%。和0.6%o,省内国内排名靠后。第二章总体要求从加快建设“四个、一个高地、一个中心”、实现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和“行走读懂中国”(篇)为品牌,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奋力开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第一节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前瞻三十年谋篇、国际视野审视,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着力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历史文化名城、极限运动名城、中原红都等地域文化品牌,着力拓展文化旅游发展新空间、促进文化旅游内容再生产、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开拓文化旅游消费新领域,推动在文化旅游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踵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样板,培育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第二节基本原则创意驱动,科技赋能。将创意贯穿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创意生成内容,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一流生态。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项目为王,内容至上。围绕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杂技文化、极限运动、红色文化,集中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内容生产、数字文旅等新消费场景和业态项目。凝练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超级IP,围绕其开展多样化内容生产。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以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为抓手,深化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加快破解阻碍大遗址、文艺院团、文博院馆、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文化和旅游主体创意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生活导向。推动文化旅游规模扩大、消费升级,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可游憩、有温度的文化创意城市、人文旅居乡村、商业艺术街区等,满足人民群众对主客共享、生活方式型文化旅游空间的消费需求。第三节战略定位品牌定位:“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发展定位:全球华人探源寻根圣地、世界杂技产业高地、国际极限运动基地。全球华人探源寻根圣地。建设全球华人龙源寻根圣地、中华姓氏寻根拜祖圣地、华夏早期文明探源朝拜圣地,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世界杂技产业高地。建设世界杂技文化展演高地、杂技文化创新高地,中国杂技文化“走出去”基地,打造成为彰显中国文化魅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国际极限运动基地。建设国际极限运动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输送基地,打造成为中国极限运动高水平赛事承办基地、极限运动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县。依托“帝舜故里”“颛顼遗都”“华夏龙都”等建设上古文化公园,打造“中华龙源地”核心区。清丰县。建设中华孝道之乡;突出红色文化和极限运动,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现代体育体验区。南乐县。依托“字圣故里”和仓颉文化,建设上古文化旅游核心功能区。依托马颊河湿地公园,建设乡村旅游体验区。打造非遗生态区和红色文化传承区。范县。依托毛楼生态风景区得天独厚的黄河自然风光,建设黄河文化公园示范区。台前县。依托黄河、金堤河、京杭大运河,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发展试点区。 华龙区。全面提升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厚植世界杂技城优势,建设杂技文化示范区。 开发区。依托杂技文旅产业园,建设世界杂技之窗,打造“世界杂技城”核心区。 工业园区。依托新型化工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工业旅游新典范。 示范区。依托龙山龙湖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