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序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五五”时期市教育事业承担着为我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突出。为全面落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2035省“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市教育事业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谋改革、图发展、创一流、争第一,建设中原教育强市”工作目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教育投入持续加大,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优质资源快速扩充,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发展难题有效破解,书写了教育发展史上更加绚丽的一笔,为全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在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我市成立了教育攻坚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全力推进基础教育三年攻坚工作。深化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改革。按照关于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率先在实验小学等7所试点学校选优配强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实绩优的学校党组织书记,把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教育改革发展优势。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按照市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专项方案,2019年研究确定市直、东城区、开发区和示范区18所学校为首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单位,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机制,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新成就L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公益普惠根本方向,深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无证园、民办园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过度逐利行为。不断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率和覆盖率,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建设100所幼儿园,新增学位2.7万个。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高于全省90%的平均水平。市被确定为省幼教食育试点市,2所幼儿园被确定为“食育推广基地”,48所幼儿园被确定为“百城千园家园共育工程”项目试点园,其中27所幼儿园获得省级家园共育示范园称号,6所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30所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园。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建设为统领,按照“老城扩容”“新区发展”和“农村提质”并举的工作思路,统筹全面改薄、城镇扩容和消除大班额等专项规划,全面优化中小学布局,切实解决城市学校入学难、大班额和农村学校条件差、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采取“腾建并举”的方式,老城区机关单位迁转、腾退场所优先用于教育,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扩增教育资源存量。在新城区和城市郊区,采取新建学校的方式拉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农村,以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将100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12所,累计增加学位13.4万个,有效缓解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2018年底全市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均达到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提出的“20条底线”要求。3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效提升。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意见,扎实做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工作,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项目建设。制定出台市新高考行动计划,确立行动计划三年目标,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跟踪监测机制,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5年),认真执行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落实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新高考相适应的各项机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中被命名为省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积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市被教育部列为省第一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市。4 .特殊教育持续向好。认真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全面加强听障、视障教育的同时,完善发展智障教育,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训I,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5 .职业教育攻坚扎实推进。通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加大投入,盘活资源,优化结构,职业教育面貌焕然一新。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职业学院成功创建省高等职业学校双高工程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陶瓷职业学院由禹州市迁入市区。市区建成占地800余亩的职教园区,3所中职学校顺利搬迁入驻。每个县(市、区)均建成一所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彻底改变了中职学校弱、散、小的局面。通过抓队伍、建专业、重大赛等举措,有效提升职教内涵,“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提高。成立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实现职教园区3所中职学校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启动职业教育融合提质计划,组织开展校企融合对接活动,全市五大支柱产业的32家龙头企业与10所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开展中德职教交流活动,开办“双元制”育人模式试点班。“十四五”期间,已建成3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4所省级职业教育特色校、7所数字化校园、1个产教融合项目、2个省级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4个高水平专业(群)项目。中职招生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长10%以上,中职在校生近4万人。6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有效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升,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学院入选国家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1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农业大学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郑州轻工业大学禹州校区实现招生,中原科技学院转设落户,实现开工建设。(三)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推进“县管校聘”。按照市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专项方案的要求,分批启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行市级统筹、以县(市、区)为主、分级实施的工作机制。在试点县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经验基础上,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和市人社局联合下发关于市直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教育部门对教职工编制总量、岗位总量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切实解决“县管”问题。目前全市已有1009所公办学校、3.8万名教职工参与“校聘”,其中,跨校竞聘上岗1071人,由各县(市、区)教体局统一调剂上岗241人。建立教师储备制度。实行考核招聘和公开招聘相结合,建立教师储备制度。按不超过编制总量10%的比例招聘城市特岗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极大缓解因病产假、脱产培训等造成的教师空岗缺员问题。到2025年底,全市共考核招教3500余人,城市特岗教师150余人。推进集团化办学。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城区校+乡村校”等模式组建教育集团,使优质资源快速扩充。全市成立教育集团174个,辐射568所中小学,使一大批薄弱学校迅速改变落后面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快速提高。改革中招评价制度。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的新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为全省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建立教师教育、监督、激励等工作制度,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我市2名教师荣获“最美教师”称号。市教育局从2017年开始连续4年组织师德巡回报告团到市直和各县(市、区)宣讲32场,直接受众18000余人次;2018年起将“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纳入“市长教育质量奖”表彰范围,3年来累计通报表彰318人。精心组织各类培训。全面完成“十四五”中小学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培训,49600余人参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市级培训I,共培训教师136766人次,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创新名师培养方式。成立“三名”工作室221个,其中全国名校长及教学名家工作室20个、省级工作室8个、市级工作室36个、县级工作室157个,遴选和培育工作室骨干成员2735人。建立中小学教师梯级攀升体系。加强名师优师培养,培养中原教学名师2人、中原名师5人、省级名师267人、省级骨干教师1486人、市级名师272人、市级骨干教师3450人。及时补充农村学校教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年共招录农村特岗教师2260人。(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经常性教育投入总量大幅度增加,各学段生均经费不断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总投入达到361.94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加144.34亿元,增幅达66.3%o构建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生均拨款制度,使各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有制度可依、有标准可行。全市各级政府落实教育投入责任,基本实现了两个“只增不减”。2017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增加投资近1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2所,幼儿园99所,新增学位17.23万个,有效破解大班额、入学难问题。持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和建设力度,建成覆盖市、县、乡、校四级网络应用体系,全市中小学班班通配备率达100%,安全校园监控系统覆盖率达93%,学生和家长网络空间开通率达60%以上。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多媒体教室配置率年度增长率均在10%以上,教育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列。(六)教育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有效防范和应对危及学校安全的各类事件,切实保障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和治理,全市共排查培训机构2167家,公示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452家,规范办学行为,净化培训市场。建立健全教育督导体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年度监督评价工作。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成立市教育督导团,负责各项教育法规和市政府教育发展重点项目的督导工作,督学督政双管齐下。开展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常态化挂牌督导,规范教育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进行复查、开展“五项治理”等专项督导工作。专栏1许昌市教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指标单位2020年目标值2020年实现值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395普惠性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学位覆盖率)%83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99.7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88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数比例%3738、“十五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十五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迈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构建教育现代化新形态,教育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从国家情况看,我国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保障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加快培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