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国民健康规划.docx
“十五五”国民健康规划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全面推进“健康”建设,按照省“十五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实际,特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基本情况“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效推动“健康”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服务更加便捷,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提升,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健康基础。1 .“健康”建设快速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推进卫生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实施“健康”建设,聚焦主要健康影响因素、保护重点人群、防控重大疾病等3个方向,实施15个专项行动,推进与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健康宣传等健康服务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到2025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为80.25岁,高于规划目标的77.3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L33%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2.34%o;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4.83/10万,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2 .京津廊卫生协同成效显著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到2025年底,全市32家一级以上医院与京津61家医院开展了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开发区建设。市与北京通州等5区(县)和天津武清等6区(县)合作,构建京津冀毗邻地区疾病防控、综合监督和应急救援长效合作机制。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签署了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是全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个中医药协同项目,健康京畿中医药先行工程已落地70个项目。3 .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广全市启动“三减三健”行动,创建3个省级健康促进县(区)、7个省级健康促进医院,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建成无烟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8.0%o4 .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到2025年底,每个县建有12所县级公立二级医院(含中医院),26家二级以上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成立城市医疗集团8个、县域医联体18个、专科联盟5个,1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人、财、物共管的紧密型医共体。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处置率均达100%,常态化疫情防控及救援能力大幅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74元,服务内容从12项拓展到31项。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监测实现市县乡全覆盖。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有国医堂95个,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9%的乡镇卫生院和71%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到2025年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1%,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6.67%o5 .健康保障有效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每千人口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分别增长到5.01张、3.11人、2.49人。落实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稳步提升筹资水平,持续扩大全民参保覆盖面。66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全市2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20家医疗机构接入“健康”APPo推行电子健康卡“一卡通用”,全市电子健康卡总制卡数近400万,跨机构跨区域就诊“一卡通”初步实现。95%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完成信息对接,95%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程度不断提高。落实国家“4+7”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药品和耗材加成全部取消。6 .健康环境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前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任务,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达到4.88,同比下降7.4%;区域内6条国省控河流7个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水体标准,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劣V类断面控制比例考核任务;全力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工作,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森林覆盖率超过35%,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乡村环境明显改观,100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省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域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扎实推进,累计创成国家卫生县城1个,省级卫生城市3个,省级卫生县城4个。7 .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吸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华大基因生命健康科学城、诺道中科医学检验实验室、来康生命等项目落地,形成集体外诊断、医学研究、健康管理、综合诊疗、智慧康养、健康食品于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到202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中医药企业分别为9家、2家。挂牌成立1家达标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养老机构57家,养老机构床位19481张,社区养老床位13155张。健康旅游发展稳中向好,亮点纷呈。安次区北田曼城国际小镇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8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大幅提高为妇女、儿童、职业病人、慢性病人、老龄等重点人群提供全面卫生健康服务,切实维护群众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落实孕妇无创产前基因和耳聋基因免费筛查等惠民工程。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完善出生缺陷患儿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开展妊娠风险防范、危急重症救治、质量安全提升、专科能力建设、便民优质服务5大行动,妇幼健康服务进一步得到保障。职业健康“大监管”格局基本形成,重点职业病监测由原来的“7+3”模式增加为17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圆满完成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连续10年未发生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件。覆盖全市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儿童健康管理率、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等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要求。(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市聚力打造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国际空港门户功能区、连接京津雄生态宜居城市,卫生健康发展不论是从公共服务还是从高新产业角度都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对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京津廊协同发展持续深化以及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新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为加快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国民健康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发突发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要求加快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生育政策的优化,婴幼儿照护、优生优育服务供给亟待增加;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传统与新型职业病危害交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走高等问题突出,使全方位保障全民健康任务愈加变得艰巨和紧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人分布格局不断调整,对加快资源均衡布局提出更高要求。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新时期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维护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为主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京津廊协同发展为契机,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服务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健康生活方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践行转变,健康公平显著改善,健康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奠定坚实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1 .坚持健康优先。把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发展新格局。2 .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保护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推进预防保健服务。3 .坚持协同发展。抓住京津廊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发挥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抢抓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门户地位凸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提速的机遇,主动承接北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疗资源整合优化,促进医疗机构间协调联动、衔接互补,发挥京津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区域协同效能。4 .坚持优质均衡。加快优质健康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密切上下协作,推动资源下沉,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健康差异。按照全市规划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半径和服务患者等因素,以医疗服务圈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均衡配置区域医疗资源,突出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公平。5 .坚持齐抓共管。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落实部门职责,促进跨部门跨领域政策有机融合。建立政府、社会、个人联动体制机制,动员多方参与,形成推动“健康”建设的合力。履行政府主体责任,保住基本、促进公平、兜住底线。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健康产品供给,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三)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30年,京津廊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北中南三大板块加快发展,全民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巩固,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升,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有效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明显发挥,健康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健康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人均预期寿命比2025年提高1岁,健康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 .主要指标市“十五五”国民健康主要指标及发展目标令域号主要指标2025年基数2030年目标标性质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80.25累计增长1岁予期性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予期性收康水平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4.8310.00以内予期性婴儿死亡率(0)1.333.60以内子期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4.60子(%。)34以内期性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6.6715.00予期性4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7.00予期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38.OO39.30子期性15岁以上人口吸烟率(%)23.7722.50子期性康服务O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113.40予期性1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493.70予期性2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0.250.54子期性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1490以上子期性4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8.3490以上予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