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依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规划背景(一)基础现状“十四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面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提供坚实健康保障。L资源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5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525个(不含部队医院),较2015年增长21%,其中医院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9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8个;实有床位25493张,较2015年增长39.9%,其中医院18273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82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8张;卫生人员27147人,较2015年增长50.21%,其中医院16344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742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53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2015年相比,分别从5.16张、2.31人、1.65人增长至7.6张、3.48人、3.3人;每万人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5年的1.08人增长至2025年的3.1人,居全省领先。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3689台,总价值34.73亿元,较2015年增长70%o2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十余个专项预案,组建紧急医学救援等5个类别21支应急队伍(260人),构建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市203个乡镇卫生院、2474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乡村一体化法人、财务、药械、业务等“十四统一”管理。9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要求,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全市31个二级以上医院与51个京津医院开展合作,16个医院纳入京津冀三地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16个医院纳入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任试点,4个医院建立软硬镜微创医疗中心。京津冀医疗卫生协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多次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创建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1个国家级优秀健康促进县(区)、1个省级优秀健康促进县(区)、1个省级健康促进县(区)、2个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医院、5个省级健康促进优秀医院。3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召开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巩固9个县市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新建国医堂106个,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以9个市县中医院为龙头,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3个乡镇卫生院、10个县级综合医院、6个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枢纽、2452个村卫生室为网底、342个社会办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4 .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提高至人均74元。健康扶贫深入开展,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救治率达到100%,实现村卫生室村医全覆盖,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根本保障。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2.45/10万、3.86%。、476%o降至2025年的8.34/10万、2.08%。、3.25%0o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两项制度”,提高计生特困家庭扶助金标准。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全市医养结合覆盖率达80%o1个医院获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4个单位成为安宁疗护省级试点,工商银行、滦平县鸿福护理院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建立1个省级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基地,2个大学生青春健康俱乐部,6个亲情关爱活动阵地,帮扶救助计生困难家庭416户,此项工作在全省会议做典型发言。“十四五”以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结构有待优化;临床诊疗总体水平不高,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服务效能偏低;医防融合不够紧密,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供给不足,保障能力不强;中西医未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偏低,缺少统筹协调机制。(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全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内环境。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期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鼠疫、炭疽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我市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机遇。一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为“十五五”时期我市全面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发展方向与强大动力。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高铁新时代”的到来,将有效破解长期以来交通“瓶颈”制约,实现与北京“同城化”,打通对接高端市场、高端科技、高端人才的“大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三是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效破解健康管理难题,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重大机遇与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对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总目标,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有效扩容,均衡布局。坚持扶优扶强,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坚持均衡布局、精准下沉,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间科学配置,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统筹平时和保障重大疫情防控需求,提高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坚持医防并重,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和业务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推动中西医药互鉴互补。加强县级中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扩大三级甲等中医院数量,建设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改革创新,提高效能。坚持改革和创新并进并重,强化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推进软硬件配套建设和协同发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弹性和韧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运转效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组织领导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形成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三区两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持平,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分类号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指标性质偃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75累计增长1岁预期性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公共卫生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760.83预期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100预期性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数量(个)5660预期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预期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发热诊室)的比例(%)100100预期性三疗服务中医药服务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608.47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483.95预期性O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304.29预期性1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土)数(八)0.390.54预期性2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03.93约束性3医护比1:0.951:1.09预期性4床人(卫生人员)比1:1.061:1.60预期性5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790.81预期性1点人群偲康服务6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1.141.11预期性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的比例(%)73.7100预期性8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174.50预期性9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5760预期性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统筹规划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跨区域服务和保障能力。按照“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和“建强医院、建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牢专业公共机构”发展思路,统筹设置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和共享利用。(一)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