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五五”省司法行政事业发展规划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四五”时期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2019年,经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审议通过,我市出台了市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实施标准(2019-2022年)和市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指标(2019-2022年),明确公共法律服务9个方面、36项具体任务、措施和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达到601个,各类法律服务人员3300余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市、乡、村三级均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村(居)全部配备法律顾问,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务微信群。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设置座席2个,提供服务1.8万人次。“十四五”期间,全市办理各类法律服务4.8万件,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公信力、首选率、满意度不断提高,有效发挥了公共法律服务在全面依法治市中的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作用。“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完成,全民普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民法典得到深入宣传,“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普遍落实,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五五”时期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的关键五年。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风险挑战,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法防控疫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更加充分、优质、便捷。同时,面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法律服务新任务,我市公共法律服务还存在不小差距,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体制机制不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供不充分等问题。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度不高,服务供给质量、效率和能力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各科室、各法律服务机构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快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事业实现新跨越。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决策部署,健全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为保障司法公正、促进社会治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专业法律服务保障人民权益、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法律服务中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加快法律服务业改革发展,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三)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面覆盖,服务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坚实有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全面覆盖,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常需求。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水平、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显著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在全面依法治市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四)“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鉴定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序发展。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资源整合、有效融合,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和高效的法律服务。“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实施法律援助法。健全法律援助机构,配强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有效履行职责。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强化质量监管,健全配套制度,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律师主力军作用。到2030年,全市执业律师达到100名。律师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履行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律师调解、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不断增强。律师队伍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公证服务供给。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增强事业体制公证机构活力和创新动力。坚持和强化公证的公益性,提升民生领域公证服务供给能力,均衡配置公证服务资源,调整公证机构执业区域,提高公证服务的均等化、可及性。增强公证工作能动性,充分发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用。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加强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队伍建设。加强质量建设,积极参与认证认可、能力验证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要素、全流程监管。深化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整合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资源,建立综合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推广全国智能移动调解系统。专栏1“十五五”时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主要指标号指标内容预期值指标级别指标性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国家指标约束性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总体实现7x24小时服务(%)100%国家指标约束性法律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率()100%国家指标约束性乡村“法律明白人”配备率()100%国家指标预期性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普及率()95%国家指标预期性每两年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数量3个省级指标预期性普法工作经费单独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100%市级指标预期性办理涉外法律服务业务的高级人才数量(名)2市级指标预期性省一流律师事务所数量(家)1市级指标预期性O每万人(常驻人口)拥有律师数(人)1市级指标预期性1党政机关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100%省级指标预期性2全市村(居)配备法律顾问的比例()100%国家指标预期性3法律援助机构建成率()100%国家指标约束性法律援助经费纳入本级政1国约4府预算率()00%家指标束性5每十万人提供法律援助量(件)110国家指标预期性6值班律!)市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率(%)100%国家指标预期性7通知辩护法律援助案件指派率(%)100%国家指标预期性8刑事案件审判阶段律师辩护或法律帮助覆盖率()100%国家指标预期性9公证机构公证人员数量(人)3省级指标预期性O高资质高水平司法鉴定机构数量(家)1市级指标预期性1村(社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覆盖率()100%国家指标约束性2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达标率()80%国家指标预期性3专职人民调解员数量占人民调解员总数比例()15%省级指标预期性法律职业人员"职刖培1国预4训参训率()00%家指标期性(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局机关和各类法律服务机构的党支部织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法律服务工作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法律服务行业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二)着力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行业党的建设,及时在法律服务机构设立党委、单独党支部、联合党支部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党组织全面参与业务发展、队伍建设、收入分配、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决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实现法律服务机构党组织与法律服务机构同步建设发展,健全重大问题会商、重大情况通报、重要会议列席制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加强法律服务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党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