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戈I为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技能不断提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6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28万人、58.36万人、5.28万人、6.59万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更加规范有序。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发、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增进民生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栏1“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十四五”目标“十四五”完成指标属性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53.66预期性2.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3.44预期性二、社会保障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7.539.28约束性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4.3458.36约束性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28约束性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59约束性三、人才队伍7.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0.23预期性8.高技能人才数量(万人)0.10预期性四、劳动关系9.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092.5预期性五、公共服务1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119预期性注:口内为五年累计数。“十五五"时期,我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新挑战。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全面推进“1368发展布局,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振奋精神,勇于担当,积极进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创人社事业发展新局面。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推进“1368”发展布局,积极主动将人社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勤力同心,担当作为,为建设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贡献积极力量。三、发展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更加科学完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保持较低失业水平。实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一)就业更加充分质量更高。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显著提升,就业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可持续。积极推进法定人员应保尽保,按照统一部署,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推动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更加规范高效,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三)人才队伍总量和整体素质不断壮大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合理,活力进一步激发,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公开招聘、岗位管理、交流、监督等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培训机制更加健全。人员调配工作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更加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工资结构更加优化,工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五)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障工资支付工作更加有力,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控管理更加科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六)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流程更加优化,队伍素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专栏2“十五五”时期主要指标指标“十四五”完成“十五五”目标指标属性一、就业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3.663.5预期性2.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预期性3.城镇登记失业率()3.444.5以内预期性4.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0.91.5预期性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0,15:0.1预期性二、社会保障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预期性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9.2811约束性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286约束性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597.5约束性三、人才队伍9.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1.752预期性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总量0.230.32预期性10.技能人才总量(万人)3.44.2预期性其中:高级工以上人才总量(万人)0.100.14预期性四、劳动关系11.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2.560预期性1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92.590预期性13.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预期性五、公共服务14.社会保障卡持卡覆盖率(%)99预期性注:内为五年累计数。四、重点任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有效防范化解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L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财税、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吸纳更多就业。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力度,落实援企稳岗帮扶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2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搭建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平台,加强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帮扶,促进多渠道就业。加强劳务协作,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支持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着力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先帮扶和重点帮助,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推动农民扩大增收渠道,提高增收质量。统筹做好妇女、残疾人和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3 .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增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大对创业孵化载体支持力度,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创业服务,支持劳动者成功创业。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园作用,开展创业服务,引导帮助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实施创业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跟踪指导和后续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根据省厅安排组织创业创新大赛,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4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专项培训计划,大力推进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作用。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I,培养壮大企业特别是高精尖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规模。5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和企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强化舆论宣传、专场招聘、岗位推荐等措施。发挥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团队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6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间合理自由流动。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定。优化行业结构,增强服务能力,规范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 .落实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实施失业监测预警和就业失业统计调查,强化就业失业形势分析研判,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失业风险,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处置应对,有效防控规模性失业风险。专栏3就业创业项目1 .就业服务行动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I,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就业服务活动。2 .创业扶持行动组织参加省创业就业服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实施创业培训I,宣传创业政策,开展创业指导,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供创业服务5万人次。3 .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L5万人次。(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覆盖全民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原则,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8 .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引导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严格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全国)统筹制度要求。执行省级(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收支管理、基金预算、责任分担机